中国美术

上一页
1/147页 共4394

集中营作画赠难友廖承志“雪竹图”寄精神

时间:2018/6/1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蕗苫/江西南昌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这幅廖承志《劲节自长青图》(见图,下文简称“雪竹图”),纸本,设色,纵35、横20.5厘米。初看此画,感觉幅面很小,貌似平常,但当我们把“雪竹图”放回到它产生时那个特定的时空来欣赏时,看似平凡而简练的一个严冬竹雪自然景象,就陡然变得恢宏博大起来——画面中阴暗的背景,使我们联想到那个暗无天日、人如蝼蚁的时代,那种大雪压顶的窒息场面,使我们闻到了那个时代丑陋而卑微的气息。加上画面的诗题,这幅画景所表现的静态时空变得灵动起来,层次简单却情节丰富跌宕,意境无限。

  在厚重积雪的重压之下,翠竹不弯不折,英挺坚直,干霄入云,毫无颓废披靡的老态;在自然世界的严冬里,竹叶虽然经冬不落,但也会有些萎败枯黄的气象,而在这幅图中,竹叶却清新翠绿,如春天生机勃勃的新叶;一般山水画中都以人物为灵魂的主人,景物为思想的客体。而此画中却以翠竹为灵魂的主体,“林间叟”反而为客体。一句“借问林间叟,如我有几人”的诗题,使画面产生了灵动的戏剧性效果。茅屋中,透露出一丝光明,然而,大雪压顶,令人窒息,老翁只好从茅屋中蹭出来。他为何惶惶然走到翠竹之下?为何彷徨?为何伫立之际,他的体态和表情又呈现出倔强和坚毅的气质?这就不得不提到这幅“雪竹图”的一段令人铭心刻骨的传奇经历。此画作于1943年前后,是廖承志在江西省泰和县马家洲集中营里创作的多幅画作中的一幅。

  1942年5月3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中共南方局委员、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逮捕。不久,他被秘密押送到江西省泰和县马家洲集中营关押。

  那时,日军已经占领南昌,国民党江西省政府迁驻泰和。1940年6月,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效仿陈立夫设立苏州反省院的做法,在泰和县马家洲松山村设立一座秘密监狱,以关押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这座监狱就是马家洲集中营,它与臭名昭著的渣滓洞集中营、上饶集中营一样,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专门迫害革命志士的人间地狱,先后有500多名革命志士曾经在此受过折磨。廖承志在马家洲集中营度过了约两年半时间的铁窗生涯。

  马家洲集中营的监狱生活形同地狱,被囚禁于此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备受折磨,不少志士遭受过非人的酷刑和精神迫害,甚至遭到秘密枪杀。廖承志有着非同一般的特殊身份,他是中国国民党元老廖仲恺、何香凝的儿子,国民党元老、文化名流经亨颐的女婿,家庭关系与国民党高层及海外华侨中的名望之士有很深的渊源。廖承志被关进马家洲集中营后,虽然也属单独羁押,也遭遇过“突击审讯”和死亡威胁,但特务们对他更多的是采取利诱政策和软的策略。在他面前,特务们语言“和蔼”多了;他的伙食和居住条件也远比其他囚徒优越。国民党中统局专员、江西省特办处主任冯琦知道廖承志喜欢作画,还投其所好,批准他购买文房四宝等绘画材料,企图让他玩物丧志。但是,他和其他共产党员一样,不能看书报,必须独处,要忍受得住孤独;要禁得住叛徒“现身说法”的劝降。就是在这样的复杂险恶孤闷的环境中,廖承志在集中营里泼墨挥毫,吟诗作画。其作品有水墨、水彩、漫画,还写有不少诗歌、短信,以鼓励战友的斗志。

  廖承志在集中营画这幅“雪竹图”是特地赠给难友漆裕元的。漆裕元是中共江西省委负责人黄道发展的特别党员,他当时的公开身份是中学教员,因为抨击国民党消极抗日的政策,1940年12月被关进马家洲集中营。在狱中,他与廖承志只能在上卫生间的短暂时间内见面,用英语交流情况。廖承志将这幅画送给了漆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漆裕元曾先后任江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省政协常委。1953年,他将保存得完好无损的画作捐给了江西省博物馆。

  显而易见,廖承志的“雪竹图”中数竿翠竹是凛然正气的化身,是当时身陷囹圄的廖承志的精神寄托。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集中营作画赠难友廖承志“雪竹图”寄精神-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