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

上一页
1/147页 共4394

国际雕塑艺术节如何凸显在地性

时间:2018/7/18 文章来源:亚洲艺术杂志

  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展览呈现方式,从宏观上来说,近几年来发生了一些转向:由艺术双年展、三年展、艺术节等国际普遍流行的展览规制慢慢向艺术介入公共场域转变,譬如雕塑、装置大地艺术节等更微观的方式转变。

  如果说艺术双年展等形式规制承担了更多艺术谱系的梳理、学术整理、艺术传播与交流的功能,包括大家熟知的上海双年展、成都双年展、广州三年展、银川双年展等,以成都双年展为例,在2011年提出的主题“溪山清远”,就是尝试分析当代艺术创作向传统艺术吸收、借鉴精华的有效梳理;那么,大地艺术节、雕塑节等艺术介入公共场域的方式则更多的是艺术系统内部对于自身逻辑体系的一次突破性尝试,这几种方式有别于前者最主要的一点是“在地性”,它要求艺术家呈现的艺术作品是与在地的自然、人文、社会、历史等景观发生视觉语言、内在逻辑上的关联。

  创建于2000年的日本越后妻有国际大地艺术节,经过近20年的持续性建构,已经具备了国际影响力,在总监北川富郎的努力下,已然成为国际性大地艺术节,它集合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通过在地艺术的形式,利用当地的水资源、梯田资源、雪资源、废弃的村舍资源、特定的民俗资源创作艺术品,使得越后妻有重新焕发了生机。

  所有这些,一个明显的共同表征即是强调“在地性”,换句话说,艺术家创作的灵感、素材甚至是描述方式要符合在地的“景观现实”,要与在地的自然、人文、风俗乃至村民发生互动,艺术家根据固有的艺术理念与语言风格,穿越时空的羁绊,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作品。实际上,艺术的魅力如何重新被激活,是艺术界近年来着重思考的话题。对于艺术家而言,艺术现实使得他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场域、新的物质性/精神性载体去再演绎当代艺术的可能性,无疑,蕴含着巨大可能性、曾经被忽视的乡土、古城具有了巨大的优势,它促使艺术家抛弃以往的艺术创作经验,在新的语境面前,重新思考艺术所指的有效性。

  匈牙利艺术家尤纳·弗莱德曼(Yona Friedman)带来两件特别具有纪念性的经典作品《Scribbles》,由平遥的学生以及居民共同完成,一件放置在室内,另一间则放在室外的开放式空间。这两件新作品展示了艺术家秉持的不规则及即兴结构,并完美地表达建筑与居住者的理想关系,作品使用了大约2公里的铝线,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交错的视觉效果,表达其对于平遥古城建筑群的独特理解,同时学生与当地居民的加入互动,对于理解雕塑节或者艺术品有了更直观且深入的思考。

  奥地利艺术家奥利弗?拉瑞克(Oliver Laric)的艺术实践处理了关于图像是如何在若干可能的版本或重复中被占用、解读、转译和再循环的问题。他对提取自当代文化和类传奇中的标志性图像的兴趣源自于对其价值和力量的创造与起伏的关注;这种价值不再由图像本身的任何独特性或蕴含的真理决定,而是由集体的并且通常来源不明的、将它们转变成了符号的推动力决定,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奥利弗?拉瑞克的3D扫描技术将与平遥当地的雕塑相融合,在他的艺术理念上进行再创作,这就具有了典型的“在地性”特征。

  多米尼卡·曼加诺&马里克·范·罗伊组合(Dominico Mangano/Marieke van Rooy)将在平遥进行驻村计划,和平遥当地的学生一起完成全新作品。艺术家的驻村计划可以分为三部分,首先,两位艺术家将和学生们一起做出能发出声音,可以和风互动发出哨音的雕塑。这些雕塑主要代表了个人图像经验中的主要角色,从有形象的人物,物体到自然元素都有可能。第二部分将在这些雕塑都完成后,所有参与计划的人将带着已经完成的雕塑,去选定的地方(包含室外,室内以及代表性的地标附近)进行一场让雕塑发声的小型表演,这个过程同时也会用影片纪录下来。最后一部分则是将影片以充满诗意的形式,和先前完成的雕塑一起在雕塑节展出。

  所以,凸显平遥国际雕塑节“在地性”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衡量某个艺术节、乡村计划精彩与否的关键在于,艺术家如何打破固有的艺术经验,将自己的艺术理念真正的根植于作品展出场域的景观现实,这种景观现实包括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历史的、自然的元素,去真正融合,不要试图把艺术理念凌驾于景观现实之上,真正和谐的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类似于传统观点“天人合一”那样。关于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非常值得期待。

  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

  展期:2018年7月20日-2018年8月20日

  地点:平遥古城西大街153号 (原柴油机厂旧址)

  参展艺术家:

  国际艺术家名单(按字母顺序排名)

  Annie Ratti (1956)、Bernd Lohaus (1940-2010)、Christoph Weber (1974)、Carsten Hollar(1961)、Domenico Mangano/Marieke van Rooy (1976,1974)、Francesco Arena (1978)、Giovanni Ozzola(1982)、Joseph Beuys (1921-1986)、Mandla Reuter (1974)、Nina Beier (1975)、Oliver Laric (1981)、Raphael Hefti(1976)、Raquel Lejtreger (1965)、Tina Braegger (1985)、Ulla von Brandenburg (1974)、William Anastasi (1933)、Yona Friedman (1923)、志村姐弟(日本)

  国内艺术家名单(按字母排序)

  耿雪、季俊、李洪波、李严、欧阳苏龙、邵译农、邵帆、宋冬、隋建国、谭天、徐冰、向阳、杨心广、尹朝阳、一山、展望、张羽、郑泽生、曾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国际雕塑艺术节如何凸显在地性-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