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

上一页
1/147页 共4394

抱怨大师缺失,不如提笔练字

时间:2018/11/27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书画同源”一直是书家和画家的共识,但却无人追寻这个“源”在哪里,是什么?

  其实,这个“源”是当时人的心、手、眼共同创造的原始文化的奇迹——象形文字。又其实,文字的最初状态是画,画的形象简洁、概括、明了、生动,体现了眼的观察能力和心的提炼能力。画为文字作了铺垫,而后来居上的文字艺术——书法又成为中国绘画的先导。书和画就是这么奇妙地同源、互持、互生、互益,归根结底的原因是它们使用相同的工具——毛笔。所以,“书画同体”“书画同源”一样重要。

  文字的书写性——书法,此称谓何时出现,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将实用的东西定性为艺术。往前看,甲骨的卜辞,虽为刀刻,却具有原始的书法结体美;金文,虽呈现于铸件,它的书写性也不容置疑。而无论哪种书体,甲骨、金文、篆书、隶书、章草以及楷、行、草都具有图形之美,这就是书法的绘画性。

  书法的绘画性是书法与生俱来的,也是它成为艺术的重要因素。所以,它独一无二,其他文字在审美上都无法望其项背。

  反之,绘画的书法性,成就中国绘画的独特性。

  中国绘画一直把笔法当作生命线,一直在探索和运用这条生命线,但中国画的笔法进入书法,走了很长的时间。书法引导着图画的线型。篆书和游丝描、铁线描的关系密切;隶书的提按笔法,开启了张僧繇、吴道子风奔雷吼般的气势。但书法笔法真正进入绘画,全面改变绘画面貌的,则在元代。

  自此,画家的个人风格明显起来,能够自由自在地把自己的性格、风度、气质、修养、学识送入画面,所塑造的可以称之为“心象”的独特形象。全仗书法的推波助澜。

  五百年来,画坛领袖几乎都是书坛盟主。而画家擅长书法的,或者书家能够画画的则比比皆是。

  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值得注意,即:随着书法笔性的深入绘画,画家的书法笔性也越来越具有绘画性,在书法和绘画两者交融的便是画家的绘画“心象”和书法“心象”。元代画家中,吴镇的草书和他的墨竹,甚至他后期的如《渔夫图卷》这般别具“心象”的笔墨,便弥漫着吴镇的草书格调。倪瓒的山水画,无不与他的书法契合。方从义的《武夷放棹图轴》和《高高亭图》,和他的章书又何其相似。沈周书法学黄庭坚,但其书法笔法入画至深,以至于从黄庭坚处得来的书法,因为他的绘画性而别具情趣,继而能与黄庭坚抗争一二。董其昌的书法,无论楷、行、草均和他的山水画匹配,若没有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不会见到董其昌的山水画成就。八大山人的书法,无论笔法和笔型都充满着绘画性,他的绘画无论山水、花卉、鳞蚧,都充塞着他的书法意趣。

  这种书画相交互参的现象,历来延绵不绝。傅抱石的山水画阔绰豪迈,形象粗疏和他细劲的小字实在是一个笔路,所以,才能从放浪中看出内敛。陆俨少早年和中年的书风和画风,极为一致。晚年书风大变,画风也随之大变,唐云的书风和画风的变异也是紧密相连的。

  个性越是强烈的画家,书法必定独特,独特的书法支撑绘画的独特。

  书法和绘画的交融,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看得着摸得透的传统,有着一代又一代大艺术家的榜样。

  现在,抱怨不出大师的声音越来越多,这个现象当然有许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书法缺失。只要看看如今画家的书法水平,便可以得出结论:书法远离绘画,绘画不会完整。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抱怨大师缺失,不如提笔练字-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