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

上一页
1/148页 共4396

书法观点丨贺电:我的书法观

时间:2018/12/5 文章来源:公安书画网

  作者简介:贺电,1964年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书法文献学博士,现任吉林警察学院党委书记,一级警监。全国公安书协副主席,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著有《清代书法与政治》。

  书法是美化“天生丽质”的汉文字的艺术。就自己的学习经历而言,专业背景稍显冗杂。由于热爱,学习内容不仅跨社会科学学科,而且跨社会科学和艺术科学门类。在攻读了哲学学士、经济学硕士、法学博士之后又攻读了书法文献学博士。我认为,书法堪与社会科学之母——哲学相媲美。如果说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之母,是人类思维成果的结晶,那么,书法则是既源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之美,又达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之美的艺术科学之母,是水墨之美的心性绽放。从这个意义上说,吾爱哲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吾更爱书法艺术。曾与朋友调侃,我的任务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履行好职责为中心,努力做到名副其实、称职尽责;两个基本点,就是一手研究法学等社会科学学术,一手研究书法艺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相互之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彼此促进、相得益彰。其中书法艺术这个基本点的魅力光芒四射,为我履行职责这个中心、学术研究这个基本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十足动力和促进效应。鉴于此,我也更加偏爱书法艺术这个基本点。

  纵观千年书史书论,横看当今书坛世界,关于学书的观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何坚定方向、保持定力、不受干扰,始终把握和处理好学书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至关重要。

  一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今日书坛,有谁超越了“汉魏锺张之绝,晋末二王之妙”?不法古,不踏踏实实地临摹继承,不刻苦研究历经千年还未被磨灭的经典,何知经典作品之美?再者又何谈创新?然而仅达于古人,仅体现传统,而非凝结传统,终不能统贯历史而形成传世之作,而这并非学书的本意。正所谓“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只有从“古”的书法艺术中继承“有意味的形式”并加以创新运用,才能让中华书法艺术之流向前流淌、而且正在流淌、未来还要继续流淌在国际文化艺术的海洋中。

  

王献之《十二月帖》

  二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书法艺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哲学精神之中,书法中笔墨意象皆受心性支配,笔墨的开合表征着中国人生命迹化的人文内涵,这是中国审美理念与国际审美理念达成的审美共识,所以,书法是有法有道可循的。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已被历史和实践证明的普适性、通识性规则一定是有所皈依的,“离经叛道”就会误入歧途、走弯路。但是,既然是艺术,其生命力就在于淋漓尽致、张扬个性。只有不断重置书法文化理念,不断重铸思想,不断赋于其新的意义,才会无愧时代、无愧艺术的本真。所以,理解共性与个性一定要适时、适度、适中,达于统一。

  三是素养与技术的统一。海德格尔曾追问过“技术”的本质,他说“技术乃是一种解蔽方式,一种‘决定性的’解蔽方式”。这意味着“技术”主导着现代人的思维,它以一种限制性的条件规定着艺术的成长方式。在这技术主导一切的技术世界里,学书要达到应有的基本功底和技术标准,但真正的书法家绝不能满足于写字匠。上层次、达性情、真艺术的书法,需要自信、人格、心胸、眼界、经历、情商、智商、心商等一系列综合素养的滋润和依托。正如黄庭坚所言:“学书需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书法是我手写我心的过程,是心手完美统一的神圣实践。

  四是高雅与通俗的统一。真正的书法艺术融通万物,包容相同、相悖、相斥的艺术符号,如同大自然的广博之美,包容万物的善与恶、阴与阳、美与丑、正与邪、雅与俗,等等。书法艺术的本质是高雅的,它在世俗的环境下包容着“俗”,结合着“俗”来彰显如同自然界一般的大美。所以,书家在进行书法艺术创作中常常蕴含着雅中有俗、俗中见雅之意。但注意不要过度宽容和不辨“雅俗”地创作和欣赏书法艺术作品,多元环境中的书家需建立审美自觉,要有意识地、有责任感地培养自己的审美甄别、批判和思辨能力,以独特而稳定的视觉符号、表意符号将“雅”“俗”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呈现出来。

  

黄庭坚临《怀素千字文》(局部)

  五是艺术与市场的统一。艺术与市场存在一种既相互排斥又相互牵引的张力关系。一方面,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而市场是一种经济运作行为,精神生产决定不了市场的消费走向,如很多高质量的书法艺术作品并不一定受到追捧,而部分质量一般但被流水工程加工得很好的作品往往很受市场欢迎,它们的相斥关系时时处处存在着;而在另一方面,艺术又需要市场为其提供发展和传播的渠道与平台,市场又需要艺术让其精神价值转换成社会的物质财富,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书法艺术在整个艺术环境的培养下,既要克服浮躁,坚守艺术性,又要在此基础上研究市场信号、市场导向、市场认可,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六是实力与宣传的统一。书家要努力打造自己的实力,即积极提升个人艺术文化修养,主动拓宽知识广度,这也是学书的根基。作为一个书家,首先要夯实艺术基础,打造艺术创新思维,以全新的角度和技巧为中国书坛注入新血液、新活力。其次,要综合其他学科理念,调动视觉、听觉、触觉、思维等多种感官,共同诱发创作灵感,陶冶艺术情趣,培养综合的艺术能力。最后,书家应主动展现我国艺术文化实力,旗帜鲜明地注重推介,为中华书法文化争取更多的空间,使真正的艺术走进市场、走进社会、走进百姓。让书法艺术的光芒照耀大地,体现最大价值。

  学书的可行路径,以我之见八个关键要素必不可少。

  一曰充满自信。自信的书法能够传递出真实的情感,给观者带来气脉通顺的感受,然而气韵连贯的效果是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上的。一颗充满自信的心气总是能从肺腑中流出,带出积极、向上的艺术情绪,如饮甘露般沁人心脾。在自信书写的背后,是一份充实,一份淡然,一份厚积薄发的优雅与真力的弥满。因此,自信心对于书法家来说既是书写的前提,又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在中国近代百年的历史进程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领域都曾与中外思想发生过碰撞,在历史的长河中激烈地演化着,但书法艺术审美观念及其艺术实践始终延续着自己的发展道路,并未受到实质性的影响,关键是因为书法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艺术,它的独特审美价值早已在世人心中根深蒂固,它在国际上的地位不容小觑。所以,作为当代的书家,我们更应该大步走在民族文化自信的道路上,以民族自信带动个体自信,大胆挥洒泼墨,为促进中华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尽一份力量。

  二曰反映时代。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其中书法文化能够经久不衰,呈现千万种风貌,与其时刻紧随时代之变化有关。细数史前文字初现,未成体系,故书体多显浑厚;唐朝完善各种制度,包括审美标准都有一定的制度,故唐书尚法;宋人灵活,喜推陈出新,故宋书尚意;明清之际,市民意识觉醒,书法中市井之气颇重,故明清之书尚态。所以,历朝历代书风不一,而正是在这无意识的呈现到有意识的紧随时代过程中,展现出了中华书法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由于现在我们处在一个被信息控制的互联世界当中,信息搜索便捷,这也导致了书法作品的“同化”和人的盲目“物化”,在这种情况下,书法艺术创造中时代感极其缺失。所以,对于书法创作来讲,在艺术创造中时代精神的表达更为重要,它将以一种更高级的艺术性与技术性完美结合,赋予当代书法以崭新的意义。未来,不论书法的艺术形式如何改变,都需要承载特定的文化内涵,铸造时代的灵魂,这样才会产生真正有生命力、有价值、有品质的书法艺术作品。

  三曰科学定位。科学的定位是书家们的毕生追求却永生都在探索的玄妙之境,它涉及书法的形式性、书法的文化性以及书法的传承性等问题。首先是书法的形式性。学习书法必须是以技术为支撑的多样化探索,并非一种单独存在的形式创造,所以,势必要在写书时由点到面打破原有形式体系的束缚。其次是书法的文化性。书法艺术创作是由书法文化多样所引发的带有个性化的学术思考与判断后凝练而成的精华,它不是一种观念的强行植入,所以,切勿让中华书法文化成为空中楼阁,失去发展的源泉。最后是书法的传承性。书法艺术创作的基础始终是建立在对技术和理论的探索发现过程中的,其内容与形式在中华文脉延续过程中有着不朽的历史地位,所以,深刻理解书法艺术创作中形式意味与意识形态的内在本质对中华书法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故学习书法文化,一定要有科学的定位,即凝练好中华书法的文化特征,提升书家的文化素养,赋予书法以中华文化的精神,勾勒中华书法文化长卷,防止误入歧途的所谓书法创新,将“无恰当位置之笔,自觉其龙飞凤舞,人见其杂乱无章”的“丑书”带入生活,扰乱中华书法的独特魅力。

  四曰广泛临摹。临摹是学书之人学习古代书法遗产、传承与创新书法艺术的重要途径,它并非在单纯地复制一种形式,而是在演绎作品的一种类型。书家通过广泛临摹各类书体,演绎出了书法的多样“体式”,而这有利于活跃书画文化氛围,传播经典,延续传统。临,是“置纸在傍,观其大小、浓淡、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摹,是“以薄纸覆上,随其曲折宛转用笔曰摹”。“摹”的过程就是感知书体本身的过程,而“临”是对书法意趣的理解感知过程。所以,在书法的学习中临摹是十分必要的。董其昌曾强调过“学书不从临古人,必堕恶道”。其中的“恶”,便是入歧途、走弯路。如若临摹古人,俯仰之间,便可得古法用笔与古之气韵,从而继承中华书法的精华。纵观历代书法大师,诸如王羲之、颜真卿、张旭、怀素、黄庭坚、于右任等,他们彪炳史册的书法成就,无一不是建立在对优秀碑帖长期临摹的基础之上的。北朝文学家庾信说:“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意要“饮水思源”“不忘初心”。同样的道理,学习书法也要不断地回到它的源头去体悟,不断地与古人先贤交游,广泛临摹,方能取其精华,得其情操,修其法度。

  

  

颜真卿《多宝塔碑》

  五曰史论指引。学习书史书论是书写的重要范畴之一,它让书家的艺术能力得以升华。中国书法界在东汉中后期时出现了第一本可靠的书法理论著作《草书势》,由此开始,书史书论便以审视的角度为立场开始转移,从对书法技巧以及局部技术作为审视对象开始,转移到对书法史、书法作品做宏观的审视,深度挖掘书法的书写精神内涵与艺术意味。因此,选择史论作为书写指引,是一种道德性、实用性、进取性的艺术选择。在书史书论中,有着书法的书写规范、书法的艺术价值以及对书法的重新思考等,这能帮助书家分析书写性质、明辨书写意义、启发书写心志,书家则可通过观念来引领实践,让艺术表达更具内涵。徜徉在书史书论长河中的同时,要学会正确处理历史形态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关系,在历代书史书论的繁荣和百花齐放的艺术思想中,研究观念的确立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和混乱性。故在史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历代先贤的研究成果,开拓思维,为后辈书家指引新道路。

  六曰张扬个性。书法经典的意义,即能在传承古人的基础上加以个性化发展。对于书家个体来讲,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即是对自身个性的张扬。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由于人生而不同,“才”“志”均有不同,故书家只有通过个性化表达,才能“自成一家”。书法是一种充满个人气息的、极具个性化的艺术创作,如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篇章布局错落有致,气脉顺畅;米芾的《研山铭》,结字自由放达,跌宕多姿;黄庭坚的《临怀素千字文》,单字结构奇险,章法独特……他们创造的千古绝唱都是极其张扬且率真动人的。颜真卿的三幅书法艺术作品《多宝塔碑》《劝学诗》《祭侄文稿》,随心情不同而面目迥异,面对《多宝塔碑》如同走入了教堂般神圣庄严,《劝学诗》中保持着奋发向上的激情,《祭侄文稿》中的字体又如醉酒般狂舞,自然而然,情随景生。由此可见,书家的笔墨间均流露着真实饱满的艺术存在,他们的艺术表达也代表了充满个性的艺术家的存在。的确,书家对书法美有着独特的感知与追求,故可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彰显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不断地用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去丰富、去创造中华书法文化。

  

米芾《研山铭》(局部)

  七曰工匠精神。之所以要学习工匠,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坚持不懈、一丝不苟、耐心专注、踏实认真、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一种德行合一的基本求知态度,所以,在学书的过程中,也应具备这种精神。从技术层面来看,工匠精神可让学书之人刻苦钻研书法技巧,习得“古法用笔”,使得“下笔如有神”;从精神层面来看,工匠精神可让书家深刻领悟人文关怀,对原有的书法内涵加以传承和创新;从道德层面来看,工匠精神能激发出学书热情,让书家精益求精,有助于其在良好的品行中修身养性;从价值层面来看,工匠精神能让书家悉心钻研,对书法的用笔、用墨追求卓越,并时刻保持高超的技艺要求和长期的高度关注,知难而上,锲而不舍,超越自己。由此可观,工匠精神是书法艺术创作的灵魂,这种德行合一的求知态度,可让所写之书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因此,发扬工匠精神是帮助书法艺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八曰提升心性。书法即是人心性的体现。一方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书法的心性与社会生活是紧紧相合、“心物不二”的。书法是为社会生活而服务的,如若把社会生活再加一点超越于生活的自觉和诗意,那便体现出了心性;另一方面,从人个体的角度来看,字如其人,以字见心,从人的心性表达中便能渗透出其对书法意义的领悟和揭示,若想在书法的审美表达中达到最高境界,必先提升心性。所以,无论是为中华书法文化发展而贡献还是在为实现个人书法艺术成就而奋斗,都要把人的基本修养放于写书之中。书家要以“心眼”观看自然、社会、艺术和人生,怀揣对生命对德行的敬畏之心,养护“心性”之源,在畅游自然之境及人生世态所习得的丰富的审美体验与生命感悟中,滋养和成就自然美好的心性,寻找美、探索美、发现美、感知美、运用美,在美的心性引领下提升书写的境界。

  

颜真卿《祭侄文稿》

  纵观我国书法的辉煌历史,历经魏晋南北朝的辉煌时期、隋唐宋元的集大成时期、明至清中叶的守成时期和清中叶以后的求变时期,曾创立过“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姿、清人尚变”的数座奇峰。沐浴着伟大时代文化艺术形势政策的和煦春风,伴随着文化艺术大变革、大发展的铿锵步伐,必将迎来书法事业的蒸蒸勃兴和百花齐放。我愿在其中博采众长,默默耕耘,自我砥砺,快乐前行!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书法观点丨贺电:我的书法观-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