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

上一页
1/148页 共4396

《游春图》中国最古老的画卷,没有这幅画,历史便少了一个环节

时间:2018/12/8 文章来源:私享艺术

  

  展子虔 游春图局部

  人间犹有展生笔,事物苍茫烟景寒。

  常恐花飞蝴蝶散,明窗一日百回看。

  ——黄庭坚

  1377年,明朝洪武十年。

  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已是67岁高龄。这一年孟春,他在观赏了这幅《游春图》后,在后隔水上题诗云:

  “冰解泯融生水澜,初葩浓艳未应残。夭桃喷火柳金嫩,深谷莺啼听切看。花影淡装胭粉媚,春暖野郊风细细。游人醉以天为幕,酩酊阴浓春意被。行来树下实相参,暝目无言心自惭。黄蝶逐风翻上下,赏花此处更停骖。”

  

  展子虔 游春图 宋濂题跋

  也在这一年,他告老还乡,朱元璋亲自践行。

  由元入明的浙江人宋濂,是那一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并不是第一位在这幅《游春图》上留下题跋的人。在他之前200多年,宋徽宗就在这幅画上用他著名的瘦金体写下了: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

  在宋濂之后400年,同样也是孟春时节,清朝乾隆皇帝也在此画后隔水处留下题跋:

  “水随笔底生波澜,意着花丛芳未阑,伊人妙解寓法外,艳裔韶光正好看,韶光祗以物情媚,更值景明与风细,逰人各尽凭赏豪,小步亦骄锦鞯被,锦鞯绣径盘差参,开唐画祖诚无惭。圣湖厓略颇相似,起予兴在巡方骖。”

  乾隆还顺便交代了下自己的创作思想:“此韵为冯子振奉长公主命题画者,又有识洪武十年观于奉天门和子振韵,而不书其为谁者,二诗并不足称画,故用其韵题之。丙申孟春月中汗随安室御识。”

  

  展子虔 游春图 乾隆皇帝题跋

  对于第一首诗的作者,晚明时张丑所著的《清河书画舫》中,在《展子虔春游图》条目后抄录原文有书者之名“宋濂”两字。清代卞永誉著录《式古堂书画汇考》中《大观录》中,也记录为“宋濂书”。

  虽然有这些题跋和记录,但人们对于此画是不是隋朝人展子虔的原作,一直存有疑问。展子虔大约生活在545—618年,历北齐、周、隋,在隋代为隋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

  一个经历过这么多时代的人,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绘画大师。他是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展子虔 游春图局部

  如果说中国画中特有的文人山水画,从魏晋时期时期就开始孕育,而到了唐朝“自吴(道子)始,至小李(李昭道)而成”,那么传为展子虔的这幅《游春图》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幅现存的、唯一的可以供我们观摩、研习的作品。

  陈师曾认为,“山水画之肇端,盖有北方胡族侵入中原,汉族渐次南下,四周之境遇,遂使汉人开山水之端。其原因实为老庄哲学之影响。老庄之学崇尚清静,爱好自然,时与南方山水之自然美相接触,自能启发其山水画之思想。”

  

  隋代 展子虔 游春图 绢本设色 纵43厘米,横8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到了展子虔这个时代,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它不再作为人物故事画背景的一部分,而是独立成为一种主要的描绘主题。《游春图》以自然景色为主,人物只是其中的点缀。画中,湖心一艘篷船在碧波上游弋,三位女子或站或坐于船头,欣赏湖光山色,一个艄公在慢慢摇着橹。 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步行。画中人马虽然细小如豆,但画面到处洋溢着春意。

  山间深处,掩映着几处佛寺,更让人感到幽静无比,美不胜收。全图用色浓烈厚重,以青绿为主调,间以红、白、赭等各种颜色,表现不同的景色。远山葱翠,白云缭绕,树发新枝,嫩绿初露,桃花绽开,更好地烘托出春天来临时,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游春图》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早期山水画特点。在展子虔之前的中国山水画,尚处于稚拙阶段,画中人物往往比山还大,水面上不能容下一只小船,山水 风景只是作为人物的衬托背景。按照《历代名画记》所说,便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也就是说,人物永远重于山水,山水仅作为画的背景而已。

  在用色上,《游春图》以青绿色为主色调, 用泥金来表现山色,对树叶的设色不光用填和染,还运用了点彩的方式。虽然我们在山体上还没有看见皴法的出现,但上述这些创新的方法,已完全营造出了一种全新的绘画格局,在表现形式和审美取向上显得更加成熟。

  

  展子虔 游春图局部-士人策马山径

  

  展子虔 游春图局部-士人策马山径

  

  展子虔 游春图局部-仕女泛舟水上

  

  展子虔 游春图局部-士人驻足湖边

  没有这幅画,历史便少了一个环节。

  现代以来,关于《游春图》的研究不乏其人,且多有争议,其焦点问题便是,它是否为展子虔的原作。

  其中,对《游春图》的作者及创作年代提出疑问的代表人物是文学家沈从文。早在1947年,他就撰写了《读展子虔<游春图>》的文章,虽然标题中肯认了《游春图》的作者是展子虔,但文章通篇都是在质疑这一作者归属。在文中,他称“半年中有机会前后看过这画八次”,认定展子虔作此画缺乏证据。他在文中交待,因为前代关于绘画作品的著录,包括《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都没有提到展子虔作此作品的事情。另外,画中男子的衣着、女人的坐式,都与隋代人的习俗不太相符,还有装裱等种种迹象也与当时情形不合。历史资料证实,人们是在元、明朝时才开始认定展子虔作《游春图》的。所以,沈从文认为,此画可能不是展子虔所作,也不是隋代作品。另外,也有人根据画中人物头上戴的幞头、建筑部件形制等,论证它并非隋代原作,而是北宋摹本。

  对此,沈从文在文中最后说:“我们说这个画不是展子虔笔,证据虽薄弱近于猜谜,却有许多可能。如说他是展子虔真迹,就还得有人从著录以外下点功夫。若老一套以为乾隆题过诗那还会有错,据个人经验,这个皇帝还曾把明代人一件洒天绣天鹿补子,题上许多诗以为是北宋末残锦。”

  

  展子虔 游春图局部

  虽然如此,沈从文还是在文章开头对《游春图》的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写道:“这画卷的重要,实在是对于中国山水画史的桥梁意义……没有它,历史即少了一个重要环节。”

  沈从文撰文之际为1947年,这幅画正在变更其主人。

  据说《游春图》经宋徽宗题签后,约在宋室南迁之际即行散出,后归南宋奸臣贾似道所有。宋亡后,元成宗之姊鲁国大长公主得到了它,并命冯子振、赵严、张珪等文人赋诗卷后。明朝初年,《游春图》卷收归明内府,而后又归权臣严嵩所有。万历年间,画卷为苏州收藏家韩世能所藏。入清后,经梁清标、安歧等人之手而归清内府。

  1924年10月,清室被迁出紫禁城,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大量故宫珍宝被溥仪带到天津,后再被携至“伪满洲国”首都长春。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溥仪仓皇出逃,不少书画珍宝流落于东北民间。不久,这些珍宝又陆续现身北京,其中就有《游春图》。

  

  展子虔 游春图局部

  一天,张伯驹得知装裱名匠马霁川得到了《游春图》,并准备通过沪商卖给外国人后,便心急火燎去找马霁川,决定自己买下来不让这件珍宝流到国外。他严厉地 说:“马掌柜,你怎么忘记了你是中国人呢!这展子虔的《游春图》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谁要是为了多赚几条金子,把它转手卖给洋人,谁就是民族的败类,千 古罪人!”为了使《游春图》不落到洋人之手,张伯驹又急忙到故宫博物院,报告马衡院长,建议院方收购此画。而马衡以院方经费不足无力收购作为回应。

  张伯驹无奈之下决定个人出面赌一把。他到处传话:“《游春图》属于国宝,此画卷万万不能出境。”马霁川万没想到《游春图》一事竟闹得满城风雨,迫于舆论的压力,只好同意由墨宝斋的掌柜马保山作为中间人出面周旋,洽谈《游春图》由张伯驹收购一事,商定价格为200两黄金。

  张伯驹决定忍痛将自己位于北京弓弦胡同占地15亩的房院出售。这处豪宅原为大清太监李莲英的私邸,经过与相邻的北平辅仁大学几番讨价还价,张伯驹忍痛将豪宅易主,最终以2.1万美元出售了,又将美元换成20条黄金,但还是不够。

  

  展子虔 游春图局部

  张伯驹又忍痛卖掉了夫人的首饰。到了约好的成交之日,张伯驹到马保山家办理手续。但金条成色太差,只有足金130多两。最后,张伯驹答应尽快想法补齐,并 由马保山担保,至此,《游春图》才最终为张伯驹所购得。后经几次补交,到补足170两黄金时,已到了1949年,张伯驹这才不再补交黄金了。

  买下《游春图》后,张伯驹很快就把自己的住所更名为“展春园”。后来,他还自号“春游主人”。1952年,张伯驹夫妇把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伯虎的《三美图》连同几幅清代山水画轴均转让给了故宫博物院。

  1978年,书画鉴定家傅熹年先生撰文《关于展子虔(游春图)年代的探讨》,对该图中所画建筑和人物服饰进行了考证,认为《游春图》是北宋的复制品,建筑上的鸱尾是典型的北宋鸱尾特点而非隋代绘画,也非展子虔原作。此后,徐邦达、杨仁恺、陈传席等人大都认同此说。

  无论如何,这幅《游春图》被普遍认为是现存我国著名画家作品中最古的一幅,也是不可否认的卷轴山水画最早的杰作。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游春图》中国最古老的画卷,没有这幅画,历史便少了一个环节-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