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知识

上一页
1/84页 共2487

“黑科技”为艺术创作提供多种可能

时间:2017/7/23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静涵

  7月15日,“zip未来的狂想——小米·今日未来馆”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展览涉及装置艺术、声音影像、空间交互等作品,利用科技产品与艺术的结合,与观者建立互动,提供了不同于常规艺术展览的浸入式体验。

  在海外,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在近年来已成为当代艺术创作领域的一个新趋势。层出不穷的“黑科技”为艺术创作的媒介、语言提供了更多可能。

  VR/AR+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

  近年来,新兴的VR设备为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VR也成为各个行业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美国市场调查公司SuperData Research预测,到2017年底,VR头显的销售额会达到1590万台。有分析认为,今年VR行业的营收将达到370亿美元,是2016年的两倍多,并且从今年开始,全球VR行业将迅猛发展,到2020年,全球VR行业的营收能达到2830亿美元。

  在艺术领域,VR技术已在方方面面渗透并发挥作用。如虚拟美术馆便是VR技术应用的一项显著成果。以较知名的Woofbert为例,该应用以Samsung Gear VR作为硬件平台,呈现出一个虚拟艺术品展览馆,它以接近1:1的比例复制了英国伦敦科陶德画廊的Wolfson Room,并可在其中欣赏到高更、马奈、莫奈等大师的名作。观众可以通过佩戴VR设备,在虚拟展览馆自由移动,并随意观察每幅大师作品。在参观过程中,参观者不仅可以近距离地接近这些名作,还可以全程得到《纽约时报》畅销书与插画作家尼尔·盖曼的讲解服务。

  2015年,媒体报道美国电视剧《纸牌屋》男主演之一凯文·史派西是该公司的投资者以及董事会顾问,顿时让WoofbertVR进一步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2015年6月1日,Woofbert宣布融资278万美元。

  除了在虚拟展厅中看,Woofbert还支持走进画中。Woofbert用三维建模技术重建了部分画作中的场景,让观看者如同走进画中。走进画中比虚拟看画展更进了一步,也已经有了不少案例。例如Gear VR上另一款应用“The Night Cafe:An Immersive Tribute to Van Gogh”,作者把梵高生平几部重要作品,还原在一个梵高画风的虚拟咖啡馆中,漫步在这个咖啡馆中,可以看到《夜晚的咖啡馆》《向日葵》《自画像》《星空》等多幅名画的影子。

  西班牙菲格拉斯达利博物馆也制作了VR艺术体验“达利的梦想”,该体验可带领参观者走进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1935年的画作《对米勒〈晚祷〉的考古学回忆》当中,参观者可在画中走动,探索其中的环境和元素。

  除了深入体验艺术作品,VR技术同样可以让观众去创造艺术作品。如HTC Vive的应用Tilt Brush,使用它可以突破平面的限制,在空中创建立体的画作。再如HoloStudio,它是Hololens上的一款AR应用,使用者可以用手势在三维空间建造3D模型,并可使用3D打印机,把创建好的全息图打印出来。另外,在2016年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Oculus在“VR+艺术+音乐”板块展示了设计应用Oculus Medium,使用者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自由雕塑、建模和立体作画。

  VR和AR艺术不仅局限于画廊和创作,即便是最古老艺术之一的剧场,也正在拥抱这种新媒介。英国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最近制作了《暴风雨》,其中一名台下演员将通过动作捕捉技术,饰演数字版本的普洛斯彼罗。

  人工智能:机器人也能创作

  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学院艺术史专家玛丽安·马兹和罗格斯大学、脸书人工智能实验室共同研发出一种叫做“甘”的算法,其运作原理是边创作、边鉴别。“甘”的绘画作品色彩斑斓、过渡自然,线条抽象但不生硬,更关键的是,它有自己的风格,独立于其他流派。在发明者眼中,“甘”在进行真正的创作,而不是人们想象的“照猫画虎”。它的作品在网络中得到很多称赞,评论者认为这些画作“愉悦心情,有启迪性”。机器人画家“甘”被研究者视为“未来莫奈”,目前,它的鉴别系统已“品鉴”超过8万幅绘画,并能分辨照片和图表,区分艺术作品的流派。

  2016年2月,谷歌图片专家布莱斯·阿奎拉·阿卡斯在美国旧金山某画廊发表演讲,其间他展示了德国文艺复兴时期Hans Holbein的一幅双人肖像画,阿卡斯认为,肖像的头盖骨是扭曲的,Holbein不太可能用手绘制这样的画。在勾勒轮廓之前,Holbein肯定用镜子或镜头将头盖骨的图像投影到帆布上。阿卡斯说:“他用的是最先进的技术。”阿卡斯认为,几个世纪以来,我们就一直使用科技进行艺术创作。

  2015年,谷歌研究人员用神经网络创作了一批新的艺术品,在2016年,谷歌为这些作品举办了为期2天的展览,并为Gray Area艺术基金会筹集了8.4万美元资金。对于阿卡斯来说,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它是传统的延伸,一直贯穿Hans Holbein然后向上回溯,甚至可以追溯到第一幅艺术作品的诞生。但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些作品非常新奇。“这些艺术作品更接近科学项目,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作品。”Gray Area基金会赞助人亚历山大·劳伊德表示。

  通过一个名叫“沉梦”的艺术生成器,谷歌可以将神经网络由内部传送到外部。不是识别图像,而是要创作图像。谷歌称其为“Inceptionism”,灵感来源于电影《Inception(盗梦空间)》,意在向人们呈现机器之梦。要进入沉梦的大脑,首先要输入照片或者其他图片。神经网络从图片中寻找相似的模式,然后用同一张图片重复这样的程序。谷歌最初公布项目时曾解释说,“沉梦”会创建一个反馈循环:如果云看起来有点像鸟,网络就会让它更像一只鸟。下一次,网络识别鸟的能力将会增强,直到一只细节高度丰富的鸟出现。

  阿卡斯认为:“面对艺术领域的新技术发展,人类一开始会因受到冒犯而气愤,但慢慢地、悄无声息地,接受的范围就会扩大。”他觉得,人工智能会重写艺术的定义,重新定义什么是手段而什么是创造力,什么是天才而什么是拙技,什么让人类独一无二。“机器智能作为一种创新,会深刻影响艺术。”与谷歌合作的画家Akten表示,“‘沉梦’最特别的是,这台机器在学习用以生成图像的技术,而不是图像本身。”机器的学习模仿能力,还有跟人类的视觉经验互动更让他感兴趣。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黑科技”为艺术创作提供多种可能-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