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

上一页
1/63页 共1859

末科榜眼朱汝珍墨宝

时间:2018/4/24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王英辉/陕西宝鸡


  陕西岐山博物馆珍藏有一件未装池的朱汝珍行书条幅真迹(见图)。该作纵150、横85厘米。字美印佳,品相上好,且书写者朱汝珍又系光绪三十年(1904)一甲二名进士,即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榜眼,身份尊崇,从来人以字名,字以人贵,因之这件作品便属于地地道道的名人名作。参照纸质及考究书者与受赠者生平,可以断定朱氏的这件行楷条幅是民国年间题赠给清末岐山籍名士阎琳的精品力作,内容为北宋大文豪苏轼《洞庭春色赋》开头的几句:

  “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余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题款:“肖溪仁兄大雅正临,朱汝珍”,钤盖阴文篆书“臣朱汝珍”及阳文篆书“聘三”印鉴两枚(图2)。

  《洞庭春色赋》,苏轼撰并书,是其晚年书法代表作,行书32行,287字,作于公元1091年(北宋元祐六年)冬,是年苏轼被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赋述怀。自题云:“绍圣元年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彼时苏轼已经五十九岁。

  该赋真迹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落于民间。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朱汝珍将苏轼的这件作品书写给阎琳,足见他们二人对苏轼书法的一致推崇。

  朱汝珍(1870—1942),字玉堂,号聘三,又号隘园,广东清远人,清末民初诗人、书法家。光绪甲辰科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曾以县试冠军入读清远县学,22岁时又凭优异成绩考入广雅书院,取列广州府闱第一。27岁考取拔贡,以朝考一等钦点七品小京官,签分刑部江苏司行走,开始了仕途生涯。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汝珍在香港主持清远公会,组织募捐、义演等活动。香港沦陷后,他不惧日本人和汉奸的威逼利诱,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这期间年事已高的朱汝珍还发动组织归乡指导委员会,帮助因战乱流离失所的旅港难民疏散回乡。晚节高洁,为世人所称誉。1942年,朱汝珍离开香港,内避北京。

  肖溪,为清末陕西岐山名士阎琳字讳,阎琳,字小溪、筱溪(肖溪),家居蒲村镇北庄村,宣统己酉科(1909)拔贡,民国时当选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据原《岐山报》王效文回忆,阎先生曾于民国十三年(1924)冬季卷入曹锟贿选丑闻,为乡老所鄙夷,后来编撰县志人物志一章时,岐山名士雷星阶执意在阎琳传末用蝇头小楷补写“因锟贿,充议员,南京铸有铜像”之句揶揄之。民国廿四年(1935)协助该县田维均、白岫云、薛成兑、庞继统等名儒耆宿编校《岐山县志》。并在民国十八年至二十二年(1929-1933)饥馑灾荒中与热心慈善事业的赈务会主席庞继统等人设粥厂、办妇孺收容所、发起组建灾童收养处,督率办理赈务。总体说来,阎琳在本土是做了大量社会公益事务的,属于地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名流。

  阎琳长于翰墨,书宗赵孟頫,能诗文,所作曾入编《岐山县志》。朱汝珍的这件精彩墨宝能流传至今,当与阎琳爱好书法并懂得善加保存是密不可分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末科榜眼朱汝珍墨宝-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