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

上一页
1/63页 共1859

明代“别号书”祝允明《一江赋》卷解析

时间:2018/7/1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邓廷麒/江苏南京


祝允明《一江赋》(部分)

  上海博物馆藏明代祝允明书《一江赋》(见图),纸本,书芯纵20.4、横137.2厘米。该作品曾在上世纪90年代经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鉴定,收入《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上海博物馆将之列入书法厅常设展轮换展览。从书风及其他细节审视,当属真笔无疑。此件作品在许多论著中较少提及,其蕴含的书法、文学等方面的价值未能彰显,本文拟就《一江赋》卷属于别号书的问题做初步梳理,聊以一孔之见,抛砖引玉。

  “别号书”一词,若廓其源流,析其端本,当从前述别号文章而来。简而言之,前人别号文章若能留存手稿或正式的书法作品,即可视之为别号书。紧扣别号的书法作品以前不见有人提及,本文讨论的《一江赋》卷就应属这样的一件典型作品。

  该文以赋为体裁,为明弘治十五年(1502)八月,祝允明四十三岁时所书。文章开宗明义:“上骑都尉、锦衣使君黄公休伯,平生志业大而有本。客以一江拟之,寓为别号。余辱公知,颇尝测其涯涘,因为赋以广之。”

  文中提到的“黄公休伯”是黄琳,生卒失载,字美之。官上骑都尉、锦衣卫。居官甚高,权势煊赫,各色人物趋之若鹜,论者提出以“一江”为别号,以滔滔江水,一碧万顷之意象,附庸其功业“大而有本”。黄琳雅好收藏,乐于结交文人名士,祝允明是风流才子,虽然他从37岁到55岁共七赴会试,均不见录,但一直踌躇满志,追求功名,自然也愿意结交黄琳这样的大官僚。于是“颇尝测其涯涘,因为赋以广之”,就在情理之中了。祝氏极力铺陈阐发“一江”别号的丰富意涵,倾力而为,使这篇赋文多达五千五百多字,不同于东汉以后的抒情小赋,从内容和字数而言都是当之无愧,直追西汉的大赋风貌。

  祝允明诗文具有深邃奇奥、古风浓郁之特色。这在他的骚赋类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关于其诗古奥深邃的特点,比之时代稍晚的文震孟在《姑苏名贤小纪》卷上,《祝京兆先生》中总结道:“于古载籍,靡所不该浃。自其为博士弟子,则己力攻古文辞。深沉棘奥,吴中文体为之一变。”

  可见祝允明对于古文辞极力提倡,身体力行,达到引领文风的影响,祝氏文章语言艰深棘奥在好友文徵明《跋吴郡沈氏良惠堂叙铭》中亦有体现。文氏曰:“古奥艰棘,读不能句,盖扬子云、樊绍述之流,非昌黎子莫能赏识,真奇作也。”

  在文徵明看来,祝允明的文章诙奇险奥,好比汉代扬雄,唐代樊宗师,只有为文佶屈聱牙,用字冷僻生涩的韩愈,纔能赏识。由此可见祝氏文章语言之艰深古奥程度。《一江赋》可以说是祝氏文章特点的最好脚注。

  文章从黄琳的郡望谈起,黄氏出生于闽藩甲族,能力超凡,文武双全,其长相是“骨相应图,眉目如画”。因其建功立业,被皇帝用为股肱之臣。得登高位又能“成章具,列善政,敷施表,正影随”,绝私奉公,朝野上下以其族胄、位业、才学、志度都是大而有本,若要统于一名,因物类人,“则有如一江而在天地间也”,以此阐明黄氏别号“一江”的来源。随后用一连串共计38个带水字偏旁的字,来铺陈江水之浩瀚澎湃,以比喻黄琳之伟大光荣。

  文章接下来着重描绘江水之宏大,黄氏学问之如澜涌,还建有淮东书院和富文堂,藏书甚富,如“百川学海,万宝诗山”。更赞扬黄氏焚膏继晷,勤学不倦,礼贤下士,兼容并包,“惟斯江之有容”。志业宏大,声名远播,“一江晏然,世永赖斯名称”。文章最末再以“江兮江兮,天地人物而先生兮”呼应别号之名,辉煌结尾,自始至终紧扣别号主题,钦慕赞颂之意无以复加。

  祝允明的赋文思辨精密,想象丰富,思如泉涌,善于交错运用各种重复句、排比句、对仗句,来增加文章的变化,其行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势,十分灵奇而奔放。祝氏又以工整的小楷,将长达五千五百多字的赋文工整抄录,成就了一件祝氏别号书的巨作。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明代“别号书”祝允明《一江赋》卷解析-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