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

上一页
1/63页 共1859

经验谈|北魏墓志的临摹与选择

时间:2019/7/4 文章来源:书法入门号

  总第一五六九期;欢迎关注。

  临摹北魏墓志有一个选择与辨伪的过程,我在几十年的学习中不断地摸索,也有些经验,愿与同道共同切磋之。

  选择自己喜爱的碑帖,非常重要。何谓好碑?我们一般看到的都是碑帖出版物,它们中有的可以取法,有的可以取意,有的法意皆可取(这里只就学习楷书的整个过程而言,不对短期学某个帖可以入选国展而说)。如比较规矩的碑帖《张黑女墓志》、《董美人墓志》、《元倪墓志》、《罗宗墓志》等尚可取法;如比较古拙奇崛的二爨、《嵩高灵庙碑》、《唐耀墓志》、《姚伯多造像》、《崔景播墓志》等取意激洪气《张猛龙碑》、《李璧墓志》、《高道悦墓志》、《郑文公碑》、《秘丹墓志》、《鲜于仲儿墓志》、《元绪墓志》等法、意皆取更妙。

  当然,现在出版的各种碑帖很多,我这里只是举几个范例而已,并非给学魏书的朋友限定范围,我是想告诉大家,就一个学习魏书的人来讲,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分清主攻和博采,对自己走出一条成功的魏书之路至关重要。如果初学从取意碑帖入手,可能会走很多弯路(此例很多),甚至终身不会有大的成就。

  从笔画上辨真伪,摒弃书写习气。碑书字帖上的字,笔画有两种弊病。一是由石花造成的残笔画,使初学者无法摸清原始笔画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某些书写习气可能误导后人。如:《李璧墓志》中的折笔处多一个角,还有《元绪墓志》横竖起笔处的斜笔过大过弯,笔法和形象多有做作之迹,这都需要学习者慎重吸收,切不可一概学之。对于石花笔画要识伪学真,保证自己今后创作用笔的纯度。

  对于书法艺术的本质来讲,一切笔画都是表达自己情感的工具,要自然而准确,就像唱歌中的吐字一样,而不能为笔画而笔画。艺术追求的自然,是书家心理自由情感的宣泄和驰骋。当我们发现做作的笔画时,理解它的存在,但不应学到手为我所用,此类笔画无益于创作,它无论放在何处,都会有工匠之气。所以,我在《元绪墓志》的临摹中,尽量减少此习气,但又不会影响原帖整体的风格。

去掉怪字。

  经典、优秀的结构,是作者创作的载体和依托,是吸收的主要成份,一定要有正大、清新、文雅之气象,切不可怪字横生。何为怪字?是指与其帖中大部分字不协调、风格不统一以及臆造的字。它既让普通人不接受,也让书法家不理解,更用不到创作中去。如《李璧墓志》中的“典”、“增”,《元绪墓志》中的“赠”等。

用自己的感觉和书法的基本规律赋予碑帖新的生命。

  很多墓志是刻帖,它凝固了那个时代古人的情感,已经没有了生命的鲜活状态。如笔与笔之间失去了联系,让人感受不到笔意相连、气脉相通、笔势生动的意趣和生命状态。这需要在临帖时除了把握字形,更重要的是要把笔与笔之间的呼应关系表现出来,即所谓的书写性。我理解启功先生所说的“透过刀锋看笔锋”的意思也在于此,即用鲜活的笔锋将古人用刀刻的死板线条激活,给本已凝固的笔画赋予新的生命

  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学生临原碑刻很难,临老师临过的墨迹就容易得多。原因在于老师临帖时亦将原帖注入了书写性,激活了原碑生命的活力,产生了与学员相通的情感交流,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活了”。“活”的好学,“板”的难摹。手稿、真迹的笔意、笔势看得清楚,便于学习临摹,这是学书法要从墨迹开始”的道理。

  对于临帖临到什么程度,书家们各持一辞;这令初学者困惑不已,不知帖临到何种程度为最好。其实每个书家所谈临帖经验都是根据自己的体验而得出的。比如,主张临帖就像克隆一样,像复印机一样,主张临帖要似像非像等。书家们的主张让临帖没有了尺度,到底哪种说法是对的呢?

  根据我自己临帖的实践,我认为临摹要善于感悟古帖精神,学习其方法,而不是再现古人。所以,原帖中精心处、经典处、清晰处是学习的重点。

何为精心处?

  就是碑帖的书写者刻意之处。即“小处不可随便”。临帖时,再好的帖一看就写,即抄帖,多好的范本也没用。只有静下心来细细体会古人的精微之处,我们才知道怎样用心。比如,一个“观”字,所有小横形象和角度变化,一个“宫”字,两个口的方圆笔变化就会使其多姿多彩,都是古人长期经营的结果,不是随便而为之。

  所谓经典处,指字结构的精妙,这是经典法帖具备的共同特点。结构是书法艺术的唯一载体,它是书家达到何种高度的重要标志,帖中好的结构可能是我们今后进行书法创作的宝贵资源。临帖者大多有体会,特别精妙结构的审美、气势、趣味,是我们很难超越的,既然如此,我们直接继承使用即可。

  所谓清晰处,是指许多拓片都有清晰和不清晰之处,清晰处能保留古人用笔、结构的准确,不清晰之处令学习者领悟起来很困难,从而导致乱学。

  比如,学习《李璧墓志》的很多作者专门从头临到尾,因为此碑前一部分残破较重,尤其笔画没有了形象,初学者摹什么呢?所以,我主张临古人碑帖一定先从最清晰之处临起,待掌握了其用笔的规律,摸清了作者的书写习惯后,再临模糊之处,自己心里就有底了。《张猛龙碑》虽好,但已不适合初学者临摹了,因为它太残缺了。

  临帖宏观上的把握固然重要,但微观上的精细更应重视,因为它才是真正和古人对话、与古人交流的开始。往往微观中的东西才是最见古人精神的地方,需要仔细的观察、体悟、揣摩。

  学书法的第一要务,是学习创作方法和手段。所以,当我们选好一本经典的法帖以后,要坚定不移地学下去(临墓志也同其它帖一样),直至把帖里方法学到手。把精神感悟到心为止,千万不可见异思迁,朝三暮四,比如学唱京戏,都要学哪一派,学写诗都得先从那个诗人的风格开始,稳不住阵脚是从事艺术的一大忌。遵从古人的学书规律,先宗一家,后博采众长,是正确的学书之路。从我自己和我学生们成长的经历看无不如此。

临摹北魏书法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01/

用笔的精确

  任何经典法帖上书写者都必须遵从这样一个规律——在严格遵守书法规定的用笔法则(即共性)的基础上,追求或形成自己用笔的特色(即个性)。作为一个喜欢墓志的作者,如果你选择了某个碑帖,说明它其中笔画的形象符合了你的审美,用笔的方法或习惯符合了你的性格。那么在用笔上抓住这两点就够了。应该说美的线形肯定是笔法准确所致,精准的笔法肯定能写出美的线条形象;所以我们在临好第一本帖(立根帖或称先宗一家的主体帖),记住线条的形象(碑的风格的一部分),学会准确的笔法就为自己今后发展扎住了根。

  很多作者就是因当初没有打牢准确的用笔基础而终究不能进入书道门径。用笔的准确和熟练程度就像我们中国人使筷子一样,在不考虑任何角度、方向、弧线的情况下,能准确地夹上美味佳肴。书法也同样如此,创作中在不考虑任何提按、藏锋、露锋、中锋、侧锋的情况下,用准确的线条把性情表达出来,才是创作的高手。不用去想法度自然在手上,是平时通过临帖积累的结果。

02/

字形的趣味

  墓志在中国楷书中有着独特的味道,强悍奇拙也好,浪漫天真也罢,但总不失于大道。也就是说,墓志字形的变化是在保证字形不失其端庄方正,气息不失其正大文雅中,追求着当时那个时代的审美和精神风貌,经典的墓志都具备此优点,我们临帖必须把握住这一点,先以某一家为主,以此来确立自己结构的基本面貌。

  由于我们从上学接受的教育,所处的文化环境,很多写楷书的朋友都停留在把字写得绝对端正,而没有追求在趣味中、在文化中的意蕴,没有在变化中求端正,所以很多人的字停留在“通俗”的格调上,彼此写出的字大同小异,很难有个性;即使有点个性的字,也是没有任何依托,没有文化背景的乱拆乱造,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书法艺术的本质。所以,仅就这一点,墓志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字形不仅可以变,而且通过变可以体现更丰富的美。

  可能有人认为,书法结构的变化,刻意为下,自然为上。但艺术由技近乎道的过程中,是刻意的追求达到自然的发挥。如果真的有人认为书法艺术一开始就是“出乎自然”,那只能是上天授予,是天才,普通人“刻意”学习已无意义。但我们相信的是研究,是刻意,魏书的结构让人真正意识到书法即是生活,书法即是艺术。

  如何把握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在我们自己的创作中,往往较难把握字与字之间关系的处理,有几个字就不知用何种办法把他们写的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中国的艺术是“和”的艺术,但是这个“和”字是很难做到的。求变本来就很难,在变中达到“和谐”就更难。但经典法帖做的很到位,如《张猛龙碑》、《郑文公碑》、《李璧墓志》等。所以,在临帖中追求字形变化的同时,把握住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从古人那里吸取的重要手段。”

  任何一本帖端庄的字都是主体,以表正大气象的存在,变化的字都是调节气氛的,以表作者的才气、情趣,但如何把二者统一,古人起码把握住五种关系(自己总结的,不全面):方圆、大小、长扁、奇正、聚散等字的不断综合对比、综合运用、合理搭配,使各字之间相互依恋,相互弥补,彼依此而存,此彼而生,形成一个气息链、气息场。这些只有在临做到精细时才能发现,否则一带而过,收效甚微。

03/

书写状态

  作者的书写状态,就是当时作者精神状态的充分体现,或激扬,或平和,或文雅,或浪漫等,但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在充分把握法的运用后,才能谈到,也就是古人说的“近乎道”的“技”,但在作者书写状态的控制之下。作品的一切变化,都不是法的强迫,而是情的驱使了,否则总是以法论法就没有艺术可言了,所以在临帖中要充分感悟、把握碑帖里的书写状态,体会他们如此好的精神状态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想通了,悟到了,才真正完成了临帖到创作的转化,才能做到古为今用,法为我用,情靠法而推,法依情而活。

  学习书法最终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当我们想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时,手段从哪里来?说到底是从古人的经典来。所以敬畏经典、取法经典是每个学习书法者要低下头认真对待的。

  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来看,“守”是原则,“变”是根本。守住什么——书法艺术的规律;变是什么——让当代人的思想在书法中得以体现,也就是说笔墨当随时代。从这方面说;魏书是最好的典范,它把那个时代的思想,通过各种变化的字形渗透其中,从而出现了中国书法史上最具人性化的楷书,也可称之为“畅情楷书”,这是魏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价值。

  如今中国正处千“盛世兴文”的时代,人们思想活跃,审美多元,又逢楷书已脱离普通实用,正在进入艺术表达的时期。所以,魏书在结构中各种丰富的变化,都从各个角度反映着北魏时期的一个精神层面和社会画面,是对“道法自然”观念的典型诠释。艺术来源于生活,魏书做到了,才使它的艺术水准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并永远启迪着后人。

原作:北魏墓志的临摹与选择

作者:胡立民,张学成

攻书莫畏难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经验谈|北魏墓志的临摹与选择-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