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美术

上一页
1/32页 共933

达·芬奇:又困又臭,可我就是好奇啊| 硬派历史

时间:2018/7/17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在抵达卓越的进程中,达·芬奇的功力不仅局限于踏实的技法,更源于对人性的洞察和把握。每一幅荣膺经典的画作背后,他都会精心勾画、描绘大量的手稿。人物的布局、光线的位置、周边元素的呼应,甚至细节到手掌的纹路、衣袖的褶皱,达?芬奇都乐意反复地推敲与斟酌。

  

  左:《最后的晚餐》手稿。从手稿到成稿人物的布局经过大幅度调整。

  右:《最后的晚餐》成稿。

  

  左:《岩间圣母》手稿。

  右:《岩间圣母》成稿。

  

  左:《圣母子与圣安妮》手稿。

  右:《圣母子与圣安妮》成稿。

  大量的创作灵感在手稿阶段就被他否定,所以最终那些署名达·芬奇的作品都是大浪淘沙般的经典。

  足量的天赋与汗水能够成就一位艺术大师,但远不能缔造达·芬奇。

  当百年之后,评论家们用X光机、碳纤维扫描仪、紫外线仪等高科技手段解析达?芬奇手绘的线条时,一层又一层的秘密被揭开令人瞠目结舌。

  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天赋局限于特定的领域,但像达·芬奇这样的人绝无仅有。

  他钻研涉及的领域极多,而且每个领域都极为透彻、详尽。这是人类心智的极致表现。

  因为达·芬奇所研究的领域实在太多,似乎超越了人类理解认知的范畴,因此还被冠以“外星人”“穿越者”的头衔。

  本期【年讲欧洲】,我们在这位斜杠青年的笔记中寻找答案。

  1

  左手画笔 右手解剖刀

  除了在绘画领域之外,达·芬奇在医学和解剖学上的研究非常深入。当然,这与他的绘画和雕塑事业是息息相关的。上期年讲我们讲到,他的老师安德烈是一位用数学、透视学和解剖学等应用科学的方法来创作的艺术家,达·芬奇在他的学徒生涯中就进行了大量的解剖实践,并绘制出精美细腻的手稿。

  那天,衣着体面光鲜、地位如日中天的著名画家达?芬奇在居所附近的医院内闲逛,与病床上的老人攀谈起来。这位老人自称“年过半百,从未生过病”,可就在和达·芬奇聊天后的几小时内,老人安静地离世了。

  “没有一点儿动静或者痛苦的迹象”。达·芬奇不禁好奇在老人的体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他满怀尊敬地为老人花了一幅小像:一脸安详、双眼紧闭。然后,兴奋地拿起了解剖刀。

  一边解剖,达·芬奇一边用画笔画出所见老人肌体的层次:他手中的笔比解剖刀更灵巧。细致的观察和强大的视觉记忆力让他的解剖图明显超越了之前任何一本解剖教科书。

  他动用了自己所有的绘画技巧:先用黑粉笔画出精致的底稿,然后再用不同颜色的墨水和水彩描绘。他用左手绘制的弯曲影线塑造出骨骼和肌肉的形状。用淡一些的线条添上肌腱和纤维。每一处的骨骼和肌肉都有三四个不同的视角,有时他还用分层图或分解图加以展示――他就像在拆解和绘制一部机器一样,最终,这些图成拥有了科学和艺术的双重成就。

  图注:百岁老人和他的肌肉

  他剥去了皮肤,先展示老人表层的肌肉,然后是内层的肌肉和血管。他从右臂和颈部开始,然后是躯干,一路记录下脊柱弯曲的情况,然后到腹壁、肠、胃和腹膜。

  怀揣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和无法抑制的好奇,达?芬奇对这位老人的身体前后进行了二十多次解剖。由于在当时还没有防腐的技术,当他解剖到腿部时,尸体已经腐烂到无法下手刀的程度。在记录下珍贵的解剖手稿的同时,细心的达·芬奇竟做了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他记录了导致动脉硬化的全过程。

  图注:手稿《主动脉瓣》

  “动脉壁因斑块沉淀而增厚、硬化……死亡原因源自肌体资深的衰弱,这是因为血液供应不足和胃、心脏及其下方器官供血的动脉出了问题,这些血管干瘪、萎缩得利害。”

  同时,达·芬奇使用类比法对比了年轻男孩的血管“柔软”“充盈”,并得出结论“血管网络在人体内的变化就想橙子一样,越老,皮越硬,果肉越少”。

  这是人类首次纪录并分析了动脉硬化形成的过程。

  以较大篇幅画出了心脏的大血管,还有与主动脉和腔静脉相连的逐级缩小的分支静脉、动脉和毛细血管。然后他在左边画了一幅较小的图,图上是一颗被他标注为“坚果”的种子,种子的根系伸入地下,枝丫向上伸展。他认为“心脏就是这颗坚果,它发散出像树枝一样的血管。”

  《肌肉和骨骼的分层图示》

  达·芬奇将肌肉及躯体运动与他从工程学研究中学到的机械原理进行照,不仅从不同视角,还使用了分解图和分层图来展示身体构造,就像描绘机器一样。

  达·芬奇在较大脑室的角开两个气孔,用注射器将熔化的蜡注入,在负责记忆的脑室开一个孔:通过这样一个孔,注满三个脑室。然后当蜡凝固后,去除脑组织,看到脑室原本的形状,并将其绘制下来。

  《肩部肌肉》

  在这幅图的左侧和下方,我们能看到那位百岁老人的两个不同姿势,他的皮肤已经被剥离,暴露出右肩膀的肌肉。然后,达?芬奇转到了页面的左上方,在那里准确地描绘了一些肌肉,还用字母进行了标记,包括胸大肌、背阔肌、菱形肌和其他肌肉。

  《腿部肌肉》

  这幅图是男性腿部肌肉的正面观,这些肌肉看起来坚强有力,造型充满了艺术性,阴影由细腻的阴影线勾勒而成。

  

  《子宫内的胎儿》

  在一页杂乱的笔记上,达·芬奇用淡淡的粉红色笔画出一个在子宫里的胎儿。这是他标志性的一副作品,被视为艺术与科学融合的象征。这幅绘稿与《维特鲁威人》不相上下。

  通过解剖而获得的人体结构方面的知识,达?芬奇曾设计出一个“机器人”的草图。以木头、皮革和金属为外壳,以水利做动力,让机器人可以坐下来或者站立,手臂可以挥舞,头部也可以转动,甚至通过嘴巴的开合可以发出声响。

  1508年至1513年,是达?芬奇投入解刨研究中最狂热的五年,其间他至少解剖了30具人类的尸体,描画了200幅以上的解剖图,记下超过一万三千字的解剖笔记。

  如果这些内容在当时出版,那将是人类最具历史意义的科学成就。为何没有出版呢?原因很简单,达?芬奇不想这样做。当时的他对于为公共知识做出贡献并不感兴趣,好奇心是唯一的驱动力。对解剖的狂热令他在腐烂尸体和器官散发的恶臭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其实,这位奇才并没有“变态”到享受与“血脓泛滥、萤蛾乱飞”的人体组织朝夕相处,因为他曾这样写道:

  你也许会因为反胃而放弃。如果这没有阻碍你,你可能会被整晚与剥皮肢解的尸体共处吓到,不敢直视他们;如果这还没能够吓到你,你也可能缺乏绘图需要的良好技巧;即使你有绘图技巧,也可能未具备透视知识;即便你有透视知识,你可能缺少几何图式和计算肌肉力量和强度的方法;又或者你也缺乏耐心,所以无法坚持不懈。

  2

  刻意练习和反复打磨

  放弃的理由总有很多,但坚持下去的原因只有一个。

  就像著名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在《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中总结达?芬奇之所以能够成为传奇大师的原因:

  仔细回想。大多数人的好奇心都停留在小时候: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云是如何形成的?打哈气是怎么回事?而随着年纪的增长,大部分人都停止了好奇,而达?芬奇却还在追问与思考中寻找答案。两只眼会同时运动,这究竟是哪条神经在支配?描述人在子宫中是如何发育的?等等等等。

  那些我们一扫而过的事情,达?芬奇都没有放过。这是为何他能够在诸多领域都有的成就的根本原因。

  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持续的好奇心“并非一种超能力,相反,这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在笔记中,达·芬奇描述了自己仔细观察场景和物体的窍门:认真地逐个关注每一个细节。

  以看书为例,一整页扫下来读是没有意义的,必须逐字逐句地看才能够理解内容。

  我们都见过飞鸟,但你是否曾驻足仔细观察他们扇动的翅膀,翅膀上下挥动的速度是否一致么?通过达·芬奇的观察,他总结这取决于鸟的种类:鸽子翅膀落下的速度要快于抬起的速度,乌鸦翅膀落下的速度要慢于抬起的速度,喜鹊翅膀升降的速度相同。

  通过20年的观察,达?芬奇将大部分的手稿集中装订与《鸟类飞行手稿》中,这本极具爆红潜力的书最终仍未出版。和之前提到的原因一样,他更喜欢理清概念,而非反复打磨,以供发表。

  鸟是依照数学规律运行的机器,人有能力模仿出这样的机器。如果妥当地给人装上足够大的翅膀,他也有可能学会克服空气阻力,让自己飞到空中。

  通过解剖学的观察和物理学的分析。达?芬奇相信有可能制造出一个有翅膀的载人飞行器。

  《人力飞行器》

  《带铰链的翅膀》

  该实验草图中,翅膀就像像蝙蝠的翅膀,骨架纤细,骨架外面覆盖的不是羽毛,而是皮肤。这个翅膀连着一块厚重的木板,他特别说明重量应为 150 磅,跟一般人的体重差不多,与翅膀相连的还有一个驱动它的杠杆系统。达芬奇甚至还画了一个在长长的杠杆末端上蹿下跳的小人,显得妙趣横生。

  除了研究鸟类的轨迹,达?芬奇对于机械的运动也非常着迷。在他的眼中,机器和人都是为了运动设计的机构,他们都有着类似的部件,比如绳索和肌腱。这种跨学科的好奇让他讲解剖学与工程学的概念联系在一起。

  这幅图是达·芬奇画过的一幅影调优美,而且透视也堪称完美的起重机草图。这台起重机上有一个杠杆,来回摇动杠杆可以逐渐抬升带齿的轮子,转动的轮子最终将重物提起。这幅图说明了往复的上下运动如何转化为连续的转动。图的左边是组装好的机器,右边是部件的分解图。

  《水力永动机》

  在对水利永动机的研究中,达·芬奇开始把画草图当做一种视觉化的假象实验。无须实际制造,仅凭在笔记本上绘制这些机械装置,他就可以设想他们如何运作,同事评估能够实现永动。在查看了许多种不同的方法之后,他发现永动机的理念无法实现。

  达·芬奇在笔记中这样写到:有些问题是我们永远无法解决的,但是有必要知道为什么无法解决。

  事实上,只要和机械设计有关,达?芬奇都非常痴迷。在他被发现的6000多页手稿中,人们看到了他设计的水下呼吸装置、拉动装置、发条传动装置、滚珠装置、反向螺旋、差动螺旋、风速计、陀螺仪甚至机械车的设计图……

  达·芬奇设计的这个机械有两个类似起重机的吊臂,吊臂可以移动绳索,绳索可与24个铲斗连接。一个铲斗将泥土卸在渠岸上以后,一位工人会钻进去,他因为自身重力下降时,另外一个装土的铲斗会升起来。达·芬奇还设计了一个踏车系统,利用人力驱动吊臂。

  这幅图是达·芬奇画的一种新型的螺旋千斤顶,这种千斤顶通过旋转一个大的螺杆来推举重物。在15 世纪被广泛应用。

  3

  达·芬奇还有一些特殊的习惯,更是给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比如他是个左撇子。终其一生,在他的笔记本上写的记录用的都是“镜像文字”,即像镜子映射一样,和现实生活中是反的。

  为了在书写的时候不涂抹字迹,他书写的方向是从右至左,正好与本文内容相反,而且每个字母都是逆向书写。

  左撇子的笔迹同样影响了达芬奇的绘画方式。他画画的时候跟写字一样, 为了防止涂抹,也是从右到左绘画。

  很多艺术家在画阴影线的时候都是从左下方划向右上方,就像这样:////

  但是达·芬奇的方式很特别,他是从右下方划向左上方,就像这样:\\

  有人曾推测,这是达·芬奇自己在给自己的笔记“加密”,即便被人偷窥,也不知道他那些设计图的真正奥秘。如今他的这种笔法带来了一个额外的好处:它成为确认是否为达芬奇画作的一个证据。

  2016 年底,一位退休的法国医生将他父亲收藏的艺术品拿到拍卖行进行估价,专家们通过一幅画作中达芬奇惯用的左手绘制笔法,将达芬奇一幅遗失的圣塞巴斯蒂安画稿鉴定出,真的是一个奇迹。

  达·芬奇自创了一个很特殊的睡眠方法,可以保证他时间充裕、精力充沛,这被业界称为“心流短期睡眠法”。

  这个睡眠法是通过对睡与不睡的硬性规律性调节来提高时间利用率:每工作4小时睡15分钟。这样,一昼夜耗费在睡眠上的时间累计只有1.5小时,余下大把的时间从事创作,且保持充沛的精力。 将单次的睡眠过程分散成多个睡眠周期进行,同时人的精神状态还可以和连续睡7-8个小时的单次睡眠差不多。

  历史上有两个不怕困的人长时间实施了“达·芬奇睡眠法”。一位叫做巴克米斯特?富勒,他是一名工程师和设计师。他曾采用这种睡眠法长达2年时间。最后他的计划不得不因为他的商业伙伴的极力阻拦而终止,因为他的作息时间和其他人实在太不合拍了。

  另一位采用“达·芬奇睡眠法”的实验者是博客作者史蒂夫·帕沃利亚。他坚持了2个多月,每天累计只睡3小时,并且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睡眠日志。他自曝说开始时很难适应,但到了实验的后半段身体逐渐适应了这种睡眠周期,在夜晚也能保持清醒的工作状态。不过到实验快结束的时候,他试图减少打盹的次数让睡眠时间变得更短,却常常听不见闹钟而直接就睡了6个小时,实验失败。

  看来想要长时间保持心流短期睡眠法的记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种睡眠方法的确遭遇了当代科学界的质疑,他们运用各种实验证明,达?芬奇睡眠法并没有科学依据,因为我们的大脑根本无法适应“多次打盹”的睡眠模式。但对于达?芬奇这个旷世奇才来说,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达·芬奇不仅仅是艺术家,更是有开拓精神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这样赞叹他:“达·芬奇的科学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科技可以提前发展30~50年。”想解读达·芬奇从凡人到跨界天才的创造力密码,那么这本《列奥纳多·达芬奇传》就是不二法门。

  [美]沃尔特·艾萨克森 著

  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崇拜的跨界创新奇才;《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力作,好莱坞高价竞得本书电影改编权;比尔?盖茨撰文推荐,2018年盖茨夏季书单头条推荐。

  最后插一波彩蛋,为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北京大奇观文化联合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在北京五棵松华熙LIVE中心建起一座达芬奇光影博物馆。从画作、手稿、复原实物、VR眼镜到5D影院,在科技感十足的沉浸式光影体验中,遇见创造力大师达·芬奇。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达·芬奇:又困又臭,可我就是好奇啊| 硬派历史-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