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美术

上一页
1/32页 共933

追求永恒高贵之美的法国画家布格罗

时间:2019/1/9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解文金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天使之歌 213.4×152.4cm 布面油画 1881年 现藏于美国森林草坪纪念公园博物馆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1905)是19世纪中后期法国学院派的代表人物,生前集多种荣耀于一身,死后却多受诋毁,艺术地位急剧下降,甚至被从19世纪欧洲美术史上剔除。直到1984年巴黎大皇宫举办了布格罗大型回顾展,其娴熟的技巧和唯美的画面为法国乃至全世界所震惊。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段被人为遮蔽的历史,开始客观研究布格罗和其他学院派画家留给人类的艺术宝藏。

  布格罗于1825年出生在法国西部海边的拉罗谢尔,从小就颇具艺术禀赋。1846年,年轻的布格罗入法朗索瓦·爱德华·皮特(Fran?oise edward Picot)绘画工作室学习,同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在那里接受了学院派系统的绘画训练。1850年,获得梦寐以求的罗马大奖,得到了去罗马学习4年的机会,学习观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优秀作品,奠定了他日后以古典艺术为标准的创作风格。1854年,他回到巴黎,先后获得多项官方大奖,声誉和影响力如日中天。1856年,与玛丽·内利蒙夏布隆(Marie-Nelly Monchablon)结婚,1868年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幸福的天伦之乐,让他创作了大量描绘母爱的作品。然而幸福总是那么短暂,1872年他先后失去了爱妻和3个孩子,这种非常人能接受的打击使布格罗一度消极到了极点,生与死成为他追问的难题,表现在艺术上就是作品主题走向了更宗教化和哲理化。1896年,71岁的布格罗和他的学生,美国肖像画家——伊丽莎白·珍妮·加德纳(Elizabeth Jane Gardner,1837-1922)结婚。1905年春天,80岁的布格罗心脏病复发,几个月后这位一生追求完美与理想化的法国艺术巨匠与世长辞。

  布格罗的绘画恪守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传统艺术,他崇尚拉斐尔,深受拉斐尔笔下柔美女性形象的影响,同时研究安格尔对线条的运用,承袭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主义,创作出了无数精彩、唯美、典雅的艺术作品。作品《天使之歌》描绘3个天使为睡梦中的圣母子演奏音乐的场景。这应该是传统的圣经题材,但布格罗的作品有着其截然不同的风格特征,其运用学院派的造型特征让圣母子和天使从未如此真实地呈现。他们如同人世间确实存在一般,或可以说这如同相机拍到的真实场景。3个天使的塑造真实可信,柔美婀娜的姿态相互呼应,纤细的手指在琴弦上抚动,仿佛一首空灵优雅的美妙音乐缓缓地奏出,如春风般抚慰着圣母子的梦,也让欣赏者陶醉在这美轮美奂之中。圣母子一定做着甜美的梦,因为他们表情是那么地祥和与舒然。圣母的裙裾是典型的布格罗惯用的蓝色,深沉而又神秘,白色的头巾与天使衣裙和翅膀一样的圣洁。画面采用圆形的构图,前面两个天使深情地注视着圣母子,把左右两个半圆结合在一起,圣母坐在古希腊的柱头上,也体现出布格罗对古典主义的热爱与崇尚。

  布格罗是位多产的画家,一生创作了826张作品,对于以严格的古典写实手法进行创作的艺术家来说,可谓数量惊人。其艺术作品主要有三类题材,一是严肃的历史、宗教、神话题材,二是温柔安静的女人体,三是朴素唯美的乡村人物,对于这些不同的题材,布格罗都以无可挑剔的技法和造型手段,传达一种永恒高贵的美。但他从未真正地涉足针砭时弊、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也正因为他对题材的这种选择,他被现代艺术的追随者们抨击为“假古典主义的色情艺术”。

  在19世纪的法国,绘画革命风起云涌,各种流派迭出不穷,布格罗却依然坚守着“学院派”的规则,谨守着古典主义的传统,竭力维护着自己的官方地位和身份,而终其一生。歌德说,在时间的绘画长廊中,一度不朽的东西,将来总会再次受到人们的重新温习。今天,人们已经开始重新关注最为直观的艺术——“美”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对于布格罗这样只潜心于创作“美”的画家,人们开始给予客观的审视。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追求永恒高贵之美的法国画家布格罗-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