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上一页
1/1568页 共47020

隋代寿州窑青釉盘口壶

时间:2017/4/26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王业柱/安徽合肥


  盘口壶是东汉至隋唐时期流行的一种陶瓷器。三国时期盘口和底部较小,上腹特大,重心在上部。东晋以后,盘口加大,颈增高,腹部修长,外口沿领也加高;各部位比例协调,线条柔和,造型优美,重心向下,放置平稳。南朝时壶身瘦长,至底渐敛,颈长,多桥形系。盘口壶发展至隋代,器型更加瘦长,盘口高而微撇,颈长且直,腹呈椭圆形,条状系。

  隋代盘口壶虽然存世量颇多,但由于时代久远,造型优美、工艺精良,并且保存完整的精品却并不多见。蚌埠博物馆现存一件寿州窑青釉盘口壶(见图),可谓隋代寿州窑产品在造型、釉色、烧制工艺上的巅峰之作,也是目前所见,寿州窑产品中为数不多的、最为精美的产品之一。

  该盘口壶口径12厘米,腹径70厘米,底径11.8厘米,高35厘米。盘口外撇,圆唇口沿、盘底出棱角,长束颈、上饰两周凹弦纹。颈部以下渐大,颈下部饰七朵戳印的小团花。广丰肩上置四股对称的双股系,系的下端饰十数瓣戳印的团花纹。肩部以两周凹弦纹隔断,在肩的上部饰一组戳印的由团花和戳印纹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弦纹内有一周六瓣团花,腹部的下方装饰一周由戳印团花和树叶纹组成的四花瓣纹。整器共有四层装饰花纹,在隋代,此种装饰手法可谓非常华丽了。器物通体施青釉,釉色均匀纯正,腹下部露胎,胎体细白、紧密。数道蜡泪痕别具美感。

  寿州窑是安徽地区最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地方窑口之一,其窑址分布在安徽淮南市上窑镇、观家岗、余家沟、外窑等地。唐代属寿州,故名。始烧于隋代,盛于唐,终于唐晚期,以首创黄釉瓷而著称于世。唐代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记载“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又记“寿州瓷,茶色紫”。寿州窑黄釉有蜡黄、鳝鱼黄、黄绿以及铁褐釉等,并兼烧白瓷、黑瓷。马未都在《瓷之色》一书中说“隋唐黄釉两类,低温以三彩为主,高温则以寿州窑黄釉为典型。”寿州窑开创的黄釉瓷,打破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烧造局面,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隋代寿州窑开始烧青瓷,产品有小口碟、四系瓶、高足盘等。隋代胎体坚实、厚重、胎色青灰。唐代胎体原色,胎色白中泛黄。釉色隋代青中带黄绿,有玻璃光泽,常开有小纹片。唐代以黄色为主,釉面光润透明,大多施用化妆土,有剥釉现象。另外还烧黑釉瓷,釉面光润如漆,少数呈酱褐色,有粗、细两类产品,精细者胎为白色。在装饰技艺上,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在烧制方法上,都用托珠叠烧法。碗、盘器内留有支烧痕迹。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隋代寿州窑青釉盘口壶-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