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上一页
1/1568页 共47020

浙派蔽生的赵之琛

时间:2018/1/17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韩天衡、张炜羽


赵之琛篆刻“萍寄室”

  浙派篆刻艺术传衍至清代道光至咸丰年间,英才辈出,呈现一派生气勃勃的繁荣景象。此时专习浙派技法的出色印人达二、三十位之多,他们鳞集于六桥三竺之间,在这温风如酒、春波如绫的湖光山色之中,兴酣走刀,怡然自得。所被群起模仿者,除了鼎鼎大名的陈鸿寿外,就是以精熟多能著称的赵之琛。

赵之琛篆刻“长乐无极老复丁”

  赵之琛(1781-1852),字次闲,号献父,别署补罗迦室。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赵之琛幼好篆刻,读书之暇,专精覃思。初从陈豫钟,又有幸拜识了蒋仁、黄易、奚冈等浙派前辈。赵之琛一生布衣,性耽书画与金石之学。山水师法元代大名家黄公望、倪瓒,得萧疏幽淡之趣。间作花卉、草虫,生动精妙。书法各体皆能,尤精篆籀。因擅长金石文字,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中所摹的彝器铭文,半出其手。赵之琛生于杭州,长于西湖,作为浙派篆刻一代传人,自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赵之琛不仅与西泠前四家颇有渊源,蒋、黄、奚、陈等长辈的风范深深感染着他。当他与心仪已久的陈鸿寿在阳湖大学者孙星衍寓斋中相遇后,虚心请益,“一夕之谭,省却十年参访”。他的篆刻创作除效法启蒙老师陈豫钟外,主要得益于陈鸿寿,晚年又曾为西泠后俊钱松篆刻印章。赵之琛转益多师,承上启下,贯穿西泠诸子,幸运遇上了气量宽宏的陈豫钟和才气横溢的陈鸿寿。相比浙派前贤与侪辈精英的中年凋零,赵之琛的长寿与勤勉,为他在篆刻界赢得了崇高的地位。

  自道光二年(1822)陈鸿寿谢世后,赵之琛执浙派印坛之牛耳达三十年,加上其勤奋多产,一生治印逾万,其中仅为同籍高学治、学淇兄弟所制印章即逾千钮,成为西泠八家中创作数量最多的印人。道、咸间,浙派古茂渊雅的艺术风貌已被文人士大夫群体广泛接受,只因丁敬、黄易等印作、谱录流传稀少,时人不识西泠前四家之真容,而奉陈鸿寿、赵之琛为浙派典范,此时赵之琛名噪印林,求者踵接。但他刻印的篆法、章法和运刀从大处看重复着西泠前六家,从小处看重复着自己早先定型的程式,有一流的技法而失诸自我应有的理念和追求,千印一法,千印一面,原先浙派古茂醇朴的艺术韵味被削弱,线条雷同、风格相近的作品大量复制、流传,不免让观者产生了审美疲劳,以致被评为“浙宗至次闲而蔽生矣”,也因波磔顿挫的切刀线条过于机械,被讥为“燕尾鹤膝”。浙派印风至赵之琛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新鲜度与生命力,这也是艺术生发、发展、衰败中一个普遍而无奈的周期规律。

  然而尽管近代学者对赵之琛褒贬不一,他的海量印作和其弟子陈祖望、杨与泰、孙锡晋、赵懿、江尊等在印坛上活跃的表现,为浙派篆刻艺术的传播、普及起到了积极的影响。赵之琛能集西泠各家之长,所制章法纯正,结字洗练,用刀清劲,作风峭丽隽秀。平心而论,他创作的切玉法和仿古玺大篆宽边朱文一路,远承汉代玉印、凿印和清初程邃的古文字印,经其改良而成为浙派的经典印式。此外他的行楷边款瘦硬劲健,欹侧跌宕,也成为后世楷则。只是作为赫赫西泠八家中的一家,这点贡献,似乎还是欠缺了些。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浙派蔽生的赵之琛-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