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上一页
1/1568页 共47020

文物知识之青铜器的鉴赏

时间:2018/8/15 文章来源:牡丹江政府门户网
  青铜器是中国的国粹,中国的艺术品当中只有青铜器是被全世界所公认的。从夏代起源,经过商周,秦汉至宋代金石学诞生,青铜器从单一的收藏,变为一种学问,一种研究对象。
  中国青铜器的历史
  青铜,是指红铜和其它元素的合金,如铜和锡的合金为锡青铜,铜和铅的合金为铅青铜,其他的还有铅锡青铜、镍青铜、磷青铜等等。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是锡和铅的合金,即锡青铜和铅青铜。其实当年刚生产出来的时候是黄澄澄的,经过时间、空气和地下埋藏、腐蚀等过程才形成了后来的一层绿锈。
  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大约经历了15个世纪。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的冶铸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帜而达到高峰。在当时的亚洲大陆上,商周的青铜冶铸业所产生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春秋晚期是初期的铁器时代,但是铁器时代的到来并没有立即导致青铜工业的衰退,相反,由于战国时代生产技术的普遍提高,使得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亦有新的发展。大约到了战国晚期,高水平的青铜铸造业由于冶铁工业的突飞猛进而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在产品的其他领域中,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汉代的青铜铸造工艺,仍然呈现出美丽的余辉。虽然青铜器走向了衰落,但是铜镜在唐朝又走向了新的高峰。佛像从北魏开始,一直到唐、明、清,制作水平都很高。到了明代,又出现了宣德炉,这是铜器制作的最后辉煌。
  青铜器的分类
  农具和工具
  包括犁铧、锄、镰、铲、斧、锛、凿等。中国是农业大国,生产工具是最重要的。青铜工具的出现,带动了整个手工业、制造业的发展。但至今发现的青铜工具的量很少。因为铜是稀有金属,回炉熔化后制作成其他器物,可以反复使用。
  礼器
  青铜器历代都被称为国之重宝。它的制作对象是皇帝或者王公大臣,地位非常高。国家有大事的时候都要用青铜器作为礼器,所以青铜器以礼器为主。最主要的器形包括鼎、鬲、簋、簠、豆、敦、爵、斝、觚、觯、觥、尊、卣、彝、壶、盘等。这些名称在宋代就已经定了,主要来源于青铜器的铭文,没有铭文的就约定俗成,一直流传至今。比如彝字,泛指各种青铜器,具体到某种器形就是指造型似小方房子、带盖的铜器。
  乐器
  包括铙、钟、钲、铎、鼓等。
  兵器
  包括戈、钺、矛、戟、剑、刀、弩机等。兵器是青铜器制造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但现在发现的兵器的数量不多,也是因为青铜器可以回炉熔化后继续制作使用的缘故。
  车马器
  包括辖、衔、轭、銮、当卢、马具等。车马器原来属于杂器。这两年随着青铜器市场的活跃,收藏车马器的人也多了。现在车马器见到最多的地方是内蒙古,以赤峰、通辽、包头这一带为最多。这里的埋藏环境比较干燥,容易保存,流传的车马器也非常多,价格普遍上涨。
  度量衡
  度量衡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非常,收藏意义重大,包括尺子、量具、诏版、权等。
  杂项
  过去把俎、禁(承放酒器的专用器座)、炉、灯、洗、镜等都归入杂项类,现在铜镜、钱币、佛像都已经独立出来成为专项。
  青铜器的纹饰和铭文
  中国青铜器的纹饰自成一体。常见的兽面纹以饕餮纹为主,其次最多的是龙纹,凤纹也比较多,其他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纹、兽面变形纹、火纹、几何纹、人物画像等。人物画像在战国以后才出现。
  夏晚期的青铜器基本都不带铭文,到商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一个字或一个族徽的铭文,字数逐渐增多,到西周达到几十字或几百个字,西周中期出现了二百多字、三百多字的铭文。字数最多的是西周中晚期的毛公鼎,将近四百个字。铭文的内容一般包括王室的祭典、戎事等。
  青铜器鉴定的几种术语
  科学鉴定
  科学鉴定通常是指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进行元素分析、放射性元素的年代测定等
  眼学
  根据系统知识进行综合判断,俗称“眼学”。“眼学”的依据是考古发掘的标本、标准器形成的类型学、器形学、图案学等,运用了大量系统知识的经验。例如,对于青铜器上铭文的鉴定常常成为对于有争议器物的强有力的证据,特别是数十字以上的长铭,今人很难编出可考却未见著述而又文意通畅的上古铭文,很难刻写出古意灿然、毫无造作且不出错误的古文字,这绝不是仪器可以解决的。又如,早期范铸法的错范痕迹和分隔内外范的垫痕与伪造的痕迹,目前的仪器还无法判断,但专家、有经验的文物工作者和收藏家只要借助肉眼或放大镜就可以判断。所以,积累经验、掌握青铜器的一般性特征和内在规律性的东西,是收藏活动必不可少的。
  生坑、熟坑、水坑、“脏坑”“发坑”和“半发坑”
  “生”或者“生坑”,是指新出土与早些年出土,但保持了出土时的本来面貌,没有经过出土后的进一步处理,没有受到生活中油垢等污染和长期直接用手把玩形成的表层变化,锈色和土沁色灿然的器物。
  “熟”或者“熟坑”刚好相反,譬如明清时期出土,甚至宋代及宋代以前出土,经过了“传世”的经历,器物表面已经表现出自然的“熟”“老”。特别是清代中期,藏家喜欢将青铜器除锈、擦光、上蜡等,加之常年把玩,形成了“黑漆古”。
  俗语中的“水坑”“脏坑”“发坑”和“半发坑”则不仅是指器物呈现的表面特征,还特指出土地相应的土壤环境以及器物呈现的品质特征。
  “水坑”器的出土地点多为湖南、湖北以及浙江,通常表现为色彩鲜亮、表面大多光润如镜。或绿得湛然,或黑得油亮,就像刚刚从水里捞出来的。因此,常与“水坑”器伴随出现的俗语还有“绿漆古”和“黑漆古”。
  “脏坑”器的出土地点在北方一些地区,表现为铜器表面锈色斑驳而杂乱,并伴有大量“有害锈”,甚至使得器物严重受损。
  “发坑”和“半发坑”则指出土物不仅表面,而且质地本身都受到严重侵蚀,呈现出一种类似发酵、发泡状的疏松、涨裂。大部出现这种坟起、鼓泡、涨裂现象的俗称“发坑”,部分或局部出现的古玩行里习称“半发坑”。
  “绿漆古”和“黑漆古”
  “绿漆古”是铜器绿锈生成之后,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或者墓葬、窖藏常年浸水,器物表面的浮锈自然脱落,却因年代久远,绿色牢牢地浸染在器物表层上形成的,好像罩了层薄薄的绿漆,故俗称“绿漆古”。
  “黑漆古”的道理与“绿漆古”相似,主要是取决于当地水质和土壤的酸碱度等,有器物长期传世形成的自然“包浆”,也有青铜器本身合金成分差异造成的原因。一般来说,器物出土时即黑亮如墨,表面几乎没有绿锈者,多为春秋、战国、两汉时期,而且战国、西汉的情况更加普遍,其中约90%属于战国时期铸造的。红、蓝色锈斑大多也出现在晚期青铜器上,尤以汉代突出,当为青铜中杂入铁等成分造成的。这种情况商周时期绝对不会发生。
  枣皮红
  有些青铜器绿锈下呈现的暗红色,琉璃厂习语称之为“枣皮红”。
  包浆
  “包浆”是指没有浮锈,器物表面却通体呈现一层均匀、柔亮的氧化层的特殊现象,有时也用于泛指器物表面“生”“熟”情况与呈色情况。所以,可以用于出土器,也可对传世品而言。“包浆”通常是鉴别青铜器的重要依据,当然也有人故意做上去,而且可以做到神似。例如新铸的铜香炉,经过不同的混合液体浸泡,然后烘烤,会出现各种呈色的“包浆”。反复浸泡、焙烧之后,甚至会出现非常美丽的厚厚“包浆”。这在近些年苏州仿“宣德炉”上被广泛应用。
  水银浸
  “水银浸”亦称“水银古”,也是一种青铜器的自然“包浆”现象,有局部的,也有通体银白的,多见于铜镜。主要为战国到汉代时期制品,其中又以战国为多见,大多出土于中原地区。近年以河南仿为最高境界,几可乱真。
  “泛金”
  “泛金”与“水银浸”的情况相仿,并非器物铸造之时镀了水银或者黄金,而是青铜器在特定的土壤环境中形成的特殊氧化层,旧时也称“返金”或者“返铜”。这种现象通常只出现在刚刚铸造完成尚没有使用过就入土的青铜器上,而且几乎全部出土于河南安阳附近的商代地层中,陕西只存在个例,其他地区从未见到类似情况的报道。所以,非典型安阳类型的“泛金”器,大可直指其假。
  品相
  “品相”是对文物自身质地与完残情况的综合评价的习语。以金属铸币为例,“祖钱”或“雕母”的品质注定优于脱胎而成的“母钱”;“部颁样钱”或“进呈样钱”的品质注定优于“初炉钱”;“初炉钱”则优于一般流通币,在这里“品相”是一级高过一级的。但是,除了自身品质之外,保存状况的优劣也是决定“品象相好坏的评判标准。也就是说,铸造精美的普通流通币保存如新,“品相”自然是绝好的;“雕母”若损伤严重,也会被斥为“品相”不好。
  青铜器辨伪十法
  看器型。看完《中国青铜器全集》十六卷(文物出版社,1998年)之后,就知道器型对不对了。
  看范线。一般青铜器四个足边都带范线。有的经常使用的就被磨光了。
  看铜质。现在我们见到的作假的铜器都是用杂铜铸造的,属于杂质比较少的铜,铸造出来的颜色和古代不一样。古代的铜质地没有现在的铜好,在显微镜下看有大大小小的窟窿。现在的铜质地过精。
  看工艺。古人制作花纹、纹饰有随意性,现在专门仿造就显得过于认真,感觉不是特别好。
  看花纹。前几年有些造假的东西不伦不类,比如商代的器型搭配了春秋的花纹。
  看铭文。有的造假者照抄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不通顺。
  看重量。在地下埋藏的铜器,被腐蚀后,和原来刚铸出来相比,手头发轻。
  看锈蚀。现在做的假浮锈特别多,一碰就掉。老锈特别少。
  看垫片。商周青铜器由于是块范拼合而成,故而不能保持精确的平衡。在内范、外范之间稍有不平衡,就容易造成器壁厚薄不匀,或者产生重大的铸造缺陷。因此,商周时代的工匠普遍采用了厚薄相似的小块铜片垫在内范与外范之间,使内范与外范之间的空隙保持稳定和均匀,提高铸造质量。这在早期的绝大多数青铜器上都是可以发现的,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隐蔽而已。春秋以前的看不太清楚,春秋以后看的特明显,都是方块。
  看包浆。有包浆的老,没有包浆的新。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文物知识之青铜器的鉴赏-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