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上一页
1/1568页 共47017

民国画家李毅士《南京灵谷寺》

时间:2018/8/15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周安庆/江苏南京


  籍贯江苏武进的李毅士(1886─1942),乃曾经享有盛名的现代中国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他原名祖鸿,以号“毅士”行世,少时便受家庭影响,喜好文学艺术。1900年就学于浙江求是书院,青年时代前往日本、英国,先后在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和格拉斯哥大学物理系留学。1916年回国后,相继在北京大学、北京美术学校等单位任教,1924年旋赴上海美专教授西画,并兼任教务长一职。1927年,李毅士来到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教授西方绘画,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该校迁徙重庆,1940年辞职后转而以卖画为生。次年应白崇禧之邀入广西作画,1942年5月24日因突发心脏病不幸于桂林去世。

  李毅士精于油画、水彩画和素描,亦擅长国画及广告画,人物、肖像和风景画等俱能。他在绘画方面坚持博采众长、融贯中西,崇尚古典写实画风,秉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毕生勤奋创作,绘画功底扎实,所作题材大多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深受民众喜爱。李毅士作为一位富有社会良知和正义感的画家,留学归来后便开始探索用西洋画技表现中华传统历史文化题材。1920年代创作完成的《〈长恨歌〉画意》(30帧),寓个人情感于古今,就是他集水彩、水粉和水墨画等丹青技法于一体,将写实与写意相融合,尽情演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这一名作的诗意组画,在当时艺坛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丹青实践中,李毅士强调艺术创作要有个性、应与生活相结合,不断反映时代精神及社会责任,弘扬真、善、美,同时也颇为关注当时民族的前途命运。“九一八”事变后,李毅士绘制了《岳飞与牛皋》《文天祥》等不少力作,藉以借古喻今,反映忧国忧民情怀,从内心深处唤起广大民众的爱国激情,积极地投身到抗日运动中来。李毅士毕生创作了不少作品,但苦于社会动荡散佚较多。1953年,他的子女将《长恨歌画意》《僧多粥少》《宫怨》等数十帧画作捐赠给国家,为人们研究画家艺术提供了比较珍贵的学术资料。

  李毅士在古都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后,经常带领学生外出写生,自己还不断研究客观自然现象,曾经创作了油画《中央大学农场》《夫子庙魁星阁》,水彩画《鸡鸣寺佛堂》《秦淮河船家》《玄武湖草亭》《湖畔》等一批风景佳作。画家长于风景描绘的艺术特色,因此得到了较好发挥。通过这幅《南京灵谷寺》油画(纵55、横85厘米),我们可以领略一下李毅士的艺术风格。始建于南朝的灵谷寺,位于南京东郊钟山之阳的独龙阜畔,原系梁武帝萧衍为安葬宝志高僧所立,后来寺院得到发展。明初洪武年间,太祖因为生前建造孝陵的需要,将之东移数里择地重建,朱元璋不仅赐名“灵谷禅寺”,还亲赐“天下第一禅林”匾额。该寺曾与天界寺、报恩寺,并称明季南京“三大刹”,香火绵延迄今。钟山灵谷寺一带后来成了我国江南地区著名景区,每逢春秋季节,游人访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灵谷深松”尝被列为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通过该画面可知,李毅士寻古探幽大概应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古朴典雅的灵谷寺,静静地伫立在恬幽安谧的山林中。缤纷多彩的流光碎影,杂乱无章地洒落在禅房和地面上,斑驳的寺墙、青黛的殿瓦等无不充满了历史沧桑感,庇荫遮日的参天老树错落环抱,繁枝茂叶在和煦的山风中哗啦啦地作响。伴随着灵谷松涛、梵呗钟鸣,远处仿佛还隐隐传来一阵阵文人踏青游赏、“曲水流觞”的欢愉声……可以想见,李毅士在灵谷寺无量殿(今称“无梁殿”)前,选好角度后便打开画夹,尽情地沉浸在心灵世界与大自然的默默交流当中。经过观察、提炼、概括等一系列的创作写生,映入脑海的佛寺禅院、碧海林涛,灌丛芳草等,皆一一定格在画家的丹青之中,幽雅宜人的情境跃然画面,不禁让观者思古万分、放怀吟哦。

  整幅油画图像构置严谨巧妙,繁简虚实得当,景物造型准确,笔触轻松流畅,色彩清秀雅致,其中的明暗变化与细差的整合,皆服从于创作主题及绘画情境的需要,充溢着画家所推崇的古典写实主义画格,艺术地再现了“山有灵气、谷有合水”等灵谷胜境的诱人魅力。人们从中可见,当时李毅士不仅已经在探索西洋绘画如何民族化的风格特质,似乎还在借景抒怀,通过手中妙笔来抒发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赞美之情,由衷地表达自己质朴、纯真而富有率性的心境,同样亦再现了画家一丝不苟的艺术创作态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民国画家李毅士《南京灵谷寺》-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