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上一页
1/1568页 共47017

威海卫“百年邮品”考究

时间:2019/6/14 文章来源:文史周刊 史丰永、刘巍峰 文/图


上世纪20年代的刘公岛明信片

  在世界各地,邮品都有着众多的收藏爱好者,是收藏领域的一个大门类。尤其是那些时过境迁的老邮品,在邮票、邮戳的种类和它们承载的历史信息上,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

  邮品包含了国家发行的邮票、邮资信封、邮资明信片以及邮资凭证等,通过官方邮政部门传递,受国家法律保护。威海卫的邮品自清末出现,英租时期开始逐渐增多,其中珍贵稀有的邮品在收藏界较为知名。威海明代设卫,近代历史沧桑而凝重,从中日甲午战争的战场,到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七子”之一;从一战华工赴欧洲在这里启程,到为英国奋勇而战的“华勇营”的诞生地等,都显示了威海卫历史的独特性,这些特性从威海早期的邮品上均可以显现出来。

  邮品收藏的种类中,人们最为熟知的就是邮票。邮票是任何个人和单位都无权发行的,也是一个国家主权的标志。威海卫老邮品中的邮票有大清邮票、英国邮票、香港邮票、专差邮票,甚至还有日本、朝鲜邮票等,但最有特点和代表性的就是“刘公岛专差邮票”。 它的诞生,是在威海卫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邮品收藏领域可谓大名鼎鼎。

  1898年,英国租借威海之初,威海卫还没设立邮政局,外商和英军的邮件,只能随货船送至烟台的大清邮局,再转寄各地。然而货船没有确定的时间,再加上缺少专职邮政人员管理,非常耽误事。因而当局决定委托英商“和记”洋行来创办威海与烟台之间的邮政业务,隶属香港邮局。经理人费格逊垫资将邮局设于“和记”洋行,负责传递信件以及其他邮务,形成了“官办私营”的“专差邮政”。“和记”洋行自印邮票,并雇用邮差在威海和烟台两地同时出发,中途互换邮袋后再各自返回原地,这样邮件由专人管理和传递,因减少手续而节省了时间,邮件能够安全、定时到达。威海卫专差邮政自1898年12月开办,到第二年3月初因威海正式设立大清邮政分局而告终,前后仅仅存在3个月左右。

刘公岛临时专差邮票

  专差邮票在上海印制,制作和运输到威海之前,为应急需,又产生了一种“临时专差邮票”。“和记”洋行用当时写对联、写喜字的红纸,剪成方块盖上“和记”洋行圆形印章,邮票面值有2分与5分,上角用钢笔手书“2C”字样,左下角的英文字母“C”是“跑差邮政”的英文第一个字母。5分上角左右写“5C”,印戳下用手书英文“跑差邮政”。因这种手制邮票容易仿造,“和记”洋行经理费格逊在邮票背面逐张签名,以此防伪。1899年1月初,在上海订印的正式专差邮票运到,于是停用“临时”,改用“正式”。

刘公岛专差邮票

  正式专差邮票仍然分为2分、5分两种,带齿孔,画面是浅红色和浅绿色的菱形图案,加双线边框。邮票左上角有“L、K、T”3个字母,是刘公岛的英文缩写,右上角“C”字是芝罘的英文字头,代表烟台,下面两角的“C”、“P”字母表示刘公岛与芝罘之间的专差邮政。专差邮票只作为威海卫至烟台间的邮资,寄至其他地区则需加贴大清邮政邮票,寄住国外需贴客邮邮票。

  刘公岛专差邮票是外商在中国领土开办的邮政产物,有人称它为“信差邮票”,有人称它为“跑差邮票”,还有人叫“刘公岛商埠邮票”, 因其特殊的历史和政治意义,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因此人们对其类别归属在邮界见解不一。但作为中国的邮史遗物,它的客观存在让中国集邮者更为珍惜它,正是因为它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加上产生、应用、流通的时间短,发行量极少,而成为藏界的极品,可谓邮中翘楚。

  威海老邮品里最有影像史料价值的要属明信片了。英国人认为明信片是由英国人发明的,所以在英租威海卫时期,明信片出现并且盛行,这和英国人的使用有着极大的关联。无论是明信片的种类还是使用上都较多,甚至比当代明信片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实寄,也有很多外国人纯粹就是为了做纪念品保存,成为帮助他们记忆东方文化的资料,而现今这些资料的价值愈加凸显,因为这些老明信片影像也帮我们自己找到了历史的记忆。尤其是那些稀有少见的旧照,成了记录威海历史信息的影像佐证,老建筑、历史事件、城市场景、人物、民俗等影像,给威海的人文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明信片是一种公开通信方式,其正面为可观赏的画面,背面具有信笺的作用。优点是不用信封,缺点是篇幅小而无隐密性,使用者以此为载体来展示和传递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感,投寄时必须贴有邮票,亦称为“邮片”。明信片上的内容公开,能被他人所看见,内容不涉及隐私权,故称为“明信”。现今自行印制明信片依然不受约束,但不得标示“中国邮政”,且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因此一般称邮局发行的明信片为“邮政明信片”。建国至改革开放以后,威海官方发布的最早的明信片就是市委宣传部在1985年发行的一套威海风光明信片,这套明信片印制精美,画面拍摄考究,给威海当代明信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威海的老明信片一般都是使用硬纸卡印制,有彩色有单色,一面是图画,一面印有线框标示贴邮票位置,并供书写通信内容。还有很多照相版明信片,其实就是暗房放大的照片,但必须印在专用相纸上,这种相纸背面提供基本的明信片邮寄格式,因此一些老照相馆也成了众多明信片的制作单位。与邮票不同的是,邮票有目录可寻,而明信片在购买邮资使用之前并不受邮政部门的管制,所以其数量和种类并没有定数,在当今收藏的层面上看,更具有不可预知性。早期的黑白照片极其容易褪色,单版照片数量有限,能保存至今的甚少,而明信片是经过印制并且有一定发行量,保存时间更为久远,至今人们仍然可以从明信片上看到那些珍贵的百年旧影。再加上威海卫特殊的邮资和租借地的历史性,威海卫的老明信片受到更多邮品收藏爱好者的重视,将其视为研究历史的珍贵资料。而使用过的实寄片,因为有着互传信息的笔迹,将多年前的信息呈现,更多了一层历史内涵。

  实寄信封作为邮品的一种,同其他邮品一样,越早越罕见,因为有邮票、邮戳、信函格式、书写笔迹等,同样为邮品爱好者青睐。尤其是上百年的老信封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更大,与一枚好的盖销邮票相比,它更具有完整的邮政色彩。早期的实寄封反映出当时的邮政乃至政治经济状况,对邮学、邮政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集邮爱好者组编邮集和研究的重要资料。威海在这类老信封中,清末、英租、民国、解放区,以及建国初期的均为收藏重点,而清末甲午战后、一战华工等题材的信封则极为珍贵。

1895年由威海卫发往日本的军邮信函

  大清至民国的竖版信封,英国租借时期的英文信封,在封面样式、书写格式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和地域特点,甲午战争战后,日本人在威海卫就开始向本国通信,即所谓的“军邮”,但是这种仅限于日本人之间的邮信传递,很难流传在威海当地,而只能在日本的旧物买卖和史料查询场所才能见到,威海民间确是稀世难逢。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的旧信封因种种原因,多数被遗弃了,如今能保存下来的也属凤毛麟角。

威海卫邮戳

  建国后,信封的使用逐渐增多,但在格式和规范上并没有统一的要求。直到1994年4月1日开始,国家邮电部统一了信封的尺寸、书写格式,昔日的信封成为了历史,五花八门的旧式信封已不再露面,那些国际信封、中式信封、大型信封及普通信封等就成了爱好者千方百计收藏的对象,百年前的信封更是寥若晨星。现在,邮政系统也会单独发行一些带邮资的信封,称为“首日封”“纪念封”,在封面设计、使用的邮票、纪念戳上都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这种后续和补充,大大丰富了信封收藏的内容。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威海卫“百年邮品”考究-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