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

上一页
1/108页 共3213

式样繁多的“粗放型”战国秦半两

时间:2021/3/12 16:52:01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王雪/河南新乡


图1 秦半两,浇铸痕迹明显

  “半两”钱币流通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早期,战国时期为秦国货币。秦半两始铸于惠文王二年(前336),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中国后成为全国通行的法定货币。汉承秦制,汉初仍然使用半两钱,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改铸“五铢”,后半两钱逐渐被取代。秦半两钱,指战国时期秦国铸行的半两钱币以及秦始皇统一之后发行的通行于全国的半两钱。半两钱在战国时期的秦即已铸行,初为圜钱,旋即改为方孔圆钱。秦统一以后,将半两钱推行全国,自此,方孔圆钱这种货币形制一直沿用了2000余年,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图2 秦半两,铜锈明显

图3 秦半两,形制较规范

图4 秦半两,字体歪斜

图5 秦半两,内穿较大

图6 秦半两,钱文较为规整

图7 秦半两,钱文模糊

  新乡市博物馆所藏战国秦半两数量不多,其原因可能为:战国时期新乡地区属魏国,布币是其主要流通使用货币,秦半两的整批出土在河南地区都较为少见。尽管馆藏数量不多,但形制不同,这里做简要介绍以供读者交流。

  秦半两(图1),直径3.5厘米,浇铸痕迹明显,钱体制作粗糙,“半两”二字笔画圆润、书写不规范。

  秦半两(图2),直径3.4厘米,铜锈明显,“半两”笔法圆润,字迹突出,穿孔较小。

  秦半两(图3),直径3.3厘米,形制较为规范,但“半”字较大,“两”字较小,二者大小比例不协调。

  秦半两(图4),直径3.2厘米,制作粗糙,外沿不圆,“半两”二字模糊不清晰,字体歪斜。

  秦半两(图5),直径3.2厘米,内穿较大,位置稍偏,“半”字缺少笔画或者磨损不易识别。

  秦半两(图6),直径3.2厘米,外郭浇铸痕迹明显,内穿较大,“半两”二字较为规整。

  秦半两(图7),直径3.1厘米,直径相对较小,但不属于私铸小钱的类别,通常私铸小钱直径在1.8—2.4厘米之间。此枚半两浇铸痕迹明显,制作粗糙,字体大小均匀,但字体模糊不可见,钱币上方有茬口,推测可能是浇铸时气道残留的气道茬。

  以上秦半两钱币较为粗糙,推测应为战国时期的秦半两钱币,按照战国半两钱分型标准当属粗放型,是战国秦半两最为常见的一种。此种秦半两多被描述为“轻重无常”“钱体不规整”“无内外郭”“文字高挺狭长”等,且种类繁多、形制复杂、几乎品品不同,缺乏统一的尺寸和重量,文字无统一样式标准,常有缺少笔画的现象,文笔书法灵活圆润,常有歪斜,穿孔大小不一,钱体不规整,制作相对粗糙,流铜现象严重。“粗放型”作为战国时期秦国最常见的半两样式,虽然形制相对粗糙,但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经济情况、铸币技术、文字书写等提供了参考。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式样繁多的“粗放型”战国秦半两-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