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

上一页
1/51页 共1506

明正德碧海腾蛟铜暖砚

时间:2020/12/31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郑学富/山东枣庄


  砚台是古人文房四宝之一,可是那个时候由于缺少取暖设施,在寒冷的冬天石质砚台中的墨很容易结冰,令文思泉涌的文人墨客烦恼不已。不过,充满智慧的古人随之发明了暖砚,就是为了用砚温墨,防止笔墨冻结,以便挥毫流畅。最早记载暖砚的文字是唐人张说在《张燕公集》中的《暖砚铭》:“笔锋晓冻,墨池夜结,香炭潜燃,推寒致热。”唐明皇有一方制作精巧的暖砚,《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内库中有七宝砚炉一所,曲尽其巧。每至冬寒砚冻,置于炉上,砚冰自消,不劳置火。冬月帝常用之。”以后宋、元、明、清各代均有承袭,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实用与装饰相结合的文房雅具。现存最早的暖砚实物为l982年在甘肃灵台县百里镇北宋中晚期的窖藏中,出土的一方陶暖砚,砚膛中空,可置放炭火,双面砚可同时受热。宋人王之道《和张文纪咏雪二首》有诗云:“三杯强沃浇肠酒,一捻聊分暖砚盐。”明人屠隆在《纸墨笔砚笺·冬月砚》中记载了明代使用暖砚的情景:“冬天严寒不可用佳燕(砚),得青州熟铁砚,可以敌冻,炙砚需用四脚挣炉,架火砚上,微微逼之,或用砚炉也可。”清代内廷制作的御用暖砚一般以铜铁锡银为砚匣,并镀金或镂空錾刻纹饰,工艺精湛。

  暖砚造型多为正方形、长方形、六方形、八方形、圆形、鼓形等。从功能上分有两种类型:一为“水暖型”,即在墨膛之下凿出空腔,通过注入热水使砚面的温度升高;二为“火暖型”,即在砚面之下制成空腔,引入炭火烧烤或置放油灯加热。火暖型暖砚要经受炭火的长时间烘烤,端石、红丝石、洮石等滋润柔滑的砚石很容易被烤焦开裂,所以只能选用质地致密、硬度更高的歙石或松花江绿石制砚。由于暖砚制造工序复杂,造价较高,属于文房中的奢侈品,一般寒士难能用上。到了清代中晚期,紫砂暖砚出现,为收人低下的文人使用暖砚提供了机会,加之紫砂泥可塑性强、透气性佳和耐高温的特性,能制造出各式各样的紫砂暖砚,很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如图所示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正德款碧海腾蛟铜暖砚。该砚长23.7、宽11.4、高11厘米,铜质,长方匣式,由砚身、匣盖、暖屉组成,并无砚石,直接在铜质砚面上研墨。暖屉用于燃烧碳火,置于砚身下层,可防止砚面墨汁在寒冷的冬季冻结。砚身下壁为活动插板,将插板抽出,可任意取放暖屉。此方暖砚周身均铸有精美的画面:如砚面上部为“碧海腾蛟”图,砚身四面立壁分铸“月中折桂”图、“枫宸献策”图、“玉陛趋朝”图及梅花图,并配诗文。匣盖面为鱼跃龙门图,上部刻阳文楷书七言绝句:“山腰石有千年润,海眼泉无一日干。天下苍生望霖雨,神龙休向此中蟠。”署“正德己卯(1519)秋九月吉,赐戊辰进士同知扬州事平湖孙玺命工铸”。铭文中明确标示出砚主人的身份与制砚的具体时间,使其历史内涵更加丰富。孙玺,字朝信,自号峰溪道人,平湖人。生卒年不详,约明武宗正德末前后在世。正德三年(1508)进士。

  暖砚作为一个时代的文房用品,为古代文人在数九严寒笔耕不辍,创作出诗文辞赋、书法绘画作品提供了便利。目前流传下来的暖砚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极佳,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明正德碧海腾蛟铜暖砚-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