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章铭记“中国近代教育之父”李端棻

时间:2021/1/1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周继厚/贵州贵阳


图1 京师大学堂门额纪念章

  “2020李端棻与近代教育创新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于11月21日在贵阳召开,笔者应邀参加会议并撰文。

图2 京师大学堂第一次运动会奖牌

图3 京师大学第一次运动会奖章

图4 北京大学预科徽章

图5 1917年鲁迅为北大设计的校徽

图6 贵阳一中校徽

图7 民国时期贵阳师范学校校徽

 

图8 民国时期贵阳师范学校第三届毕业纪念章

 

图9 贵阳学院校徽

图10 民国时期台山端芬中学校徽

图12 台山端芬中学校徽

图11 民国时期台山端芬中学校徽

  笔者通过十余枚与李端棻有关的徽章,其中有京师大学最早的奖章,有北京大学校徽,还有贵阳师范学校、贵阳学院、贵阳一中校徽等,以此为线索,探寻“端棻文化”的脉络。

  李端棻(1833—1907),字苾园,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人,清末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清光绪年间礼部尚书、戊戌变法领袖。首倡创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高举教育救国大旗,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致力培养新式应用型人才,为推动近代中国教育(包括近代贵州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称为“中国近代教育之父”。

  要了解李端棻为推动近代中国教育发展作出的贡献,首先要借助历史文献资料,从京师大学堂的创办谈起。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是清末“百日维新”的重要成果,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京师大学堂演变而来的北京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的近代大学。而北京大学酝酿与筹建的起点,公认是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于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二(1896年6月12日)上奏的《请推广学校折》。

  这份奏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以建立新式学堂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方案,在北京大学校史乃至在整个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开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的先河。

  该折开宗明义,提出上奏之由,在于“时事多艰,需才孔亟,请推广学校,以厉人才,而资御侮”。

  李端棻在奏折中指出,虽然同文馆、实学馆、水师武备学堂等已开办20余年,但收效甚微,是因为这些洋务教育具有“徒习西语西文,而于治国之道、富强之原一切要书,多未肄及”“学业不分斋院,生徒不重专门”“日求之于故纸堆中,终成空谈,无自致用”等五大弊端。

  奏折认为,要改变目前“国家不一收奇才异能之用”的教育困境,必须对原有的科举学制进行改革,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普设新式学堂,同时在州县、省城、京都自下而上构建三级教育机构的设想。

  京师大学,其课程设置“一如省学”,但学生重于钻研,“惟益加专精,各执一门,不迁其业”。又提出了“相须而成”有效推广学校的具体举措,如设藏书楼、创仪器院、开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游历等。

  该奏折最后饱含希望地指出,若传统的教育体制能够切实施行变革,十年之后,必能培养出大批国家急需的“奇才异能之士”“以修内政,何政不举?以雪旧耻,何耻不除?”

  图1为京师大学堂门额纪念章,中间为钟形状,钟上绘有京师大学堂门额。

  教育改革在救亡图存的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仁人志士甚至将其上升到“教育救国”的高度。自李端棻递上《请推广学校折》并得到清廷同意后,兴办新式学堂之风,在南北各地逐渐兴起。

  清光绪三十一年四月(1905年4月),京师大学堂落成后不久举办第一次运动会,两天共完成了32个项目的比赛。到场观摩的不仅有王公大臣、学务大臣,还有各国驻华使节和大批记者,以及数千名普通观众。大学堂的各科学生报名参加了运动会,甚至连一向学究气十足的国学进士馆、仕学馆的“老夫子”们,也都报名参加比赛,给当时的北京乃至全国都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本次运动会还给优胜者颁发了奖章。该奖章为已知最早的大学体育运动会奖章,也是北京大学最早的徽章。

  图2为京师大学堂第一次运动会奖牌,正面中间绘有花瓣图案,刻有“持”字,上下为“奖牌”字样,左右两边镌“第一次运动会”“光绪三十一年”(1905)。

  图3为京师大学堂第一次运动会奖章,铜质珐琅,图案为二龙戏珠,章上镌有“京师大学”“奖”小篆铭文。

  中华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于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图4为北京大学预科徽章,民国初年使用。

  图5为1917年鲁迅为北京大学设计的校徽,体现了“以人为本”办学理念,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构成“三人成众”意象;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肩上,青出于蓝胜于蓝。

  这个构图简洁大气,线条流畅规整,蕴涵丰富。文字与数字结合,彰显历史气息。

  “戊戌变法”失败后,李端棻被革职发配新疆,两年后赦还故里,受聘主讲贵阳经世学堂,仍坚持宣传维新思想,传播西学,兴办学校,谆谆以开通风气、引导后进,以兴学育人为己任,创办贵州通省公立中学(今贵阳一中)、贵阳公立师范学堂(今贵阳学院),并发起成立贵州教育总会。

  1906年,李端棻、陈夔龙(清末大臣)与华之鸿等贵州名仕,在贵阳府中学堂的基础上创办,初名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

  之后依次易名为私立南明中学、省立第二中学、省立高级中学、省立贵阳高级中学,1950年称贵阳市第一中学至今。

  图6为贵阳一中校徽。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李端棻先生创立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宣统三年(1911),改名为贵州两级师范学堂。民国元年(1912)改名为国立师范学校。贵阳解放后,省立贵阳女子师范学校于1950年并入该校。1957年该校定名为贵阳市师范学校。2009年并入贵阳学院,成立贵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图7为民国时期贵阳师范学校校徽。

  图8为民国时期国立贵阳师范学校第三期毕业纪念章,背面铭文“国立贵师毕业纪念”及两位数字编号。

  图9为贵阳学院校徽。

  有意思的是,清朝末年广东省台山市还创办了一所“端芬中学”。据考证:该校创办于清宣统元年(1909),初名“蒙养学堂”;1912年改名“培根学堂”;1925年又改名“端芬高等小学”;1932年正式改名“端芬初级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6月改为公立学校。1976年重新命名为“台山端芬中学”至今。至于该学校与李端棻有何联系?还需进一步考证。图10为民国时期台山端芬中学校徽。图11为民国时期台山端芬中学校徽。图12为台山端芬中学校徽。

  2018年,为纪念对中国近代教育和贵州教育作出巨大贡献的先贤李端棻,贵州双龙航空港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贵阳第一中学共同创办贵阳一中李端棻中学。

  不管是100多年前的京师大学堂、贵阳公立师范学堂、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还是今天的李端棻中学,都蕴含着相似的文化传承。铭记是更好的传承,传承是最好的纪念。这些徽章,从一个侧面引领人们去探索“端棻文化”的渊源根脉,让更多的学子领略传承好李端棻的精神。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徽章铭记“中国近代教育之父”李端棻-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