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

上一页
1/147页 共4394

岚谷梅香

时间:2022/8/2 文章来源:美术报

清 王翚 夏五吟梅图轴 90.7×60.1cm 纸本 立轴 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  

   在武夷山的深处,有一个处于溪谷中的小镇,名叫“岚谷”。我曾乘坐着乡民的摩托车,从这里路过,夏雨过后,天气清朗,空气温润,眼前是看不尽的梯田、泉流、雾岚,木质村屋里的老农掏出香烟来缓缓吐纳着,时间的节奏舒缓,这流动的景致,仿佛一首散文诗,于是把这个地名一直记在心里。

   待见到《夏五吟梅图》,这个地名就不自觉冒出来了。画面上,溪流分隔了山谷,两岸竹树杂错,颇为丰富,岚烟萦回在溪谷深处、毛竹梢头。天空中染了暮色,敷染的层云蕴含着丰沛水汽,让整个画面充满安宁气息。“夏五”,即是五月夏日,当这个时节成吨下泄的烈日光线被遮蔽了,画中人的目光也就舒展了。远处倦鸟归林,让不大的尺幅,有了极强的纵深感。

   作者王翚在题跋上简述了绘画的起因:“芳洲先生旧居儒溪有亭曰碧芳,颇擅林木之胜。亭有老梅一株,五月花开特盛,一时名流咸赋诗纪之,此辛丑间事也,距今五十余年,嘱余补图,因志其槩(通“慨”),俾(使得)向日旧观恍然心目,亦一佳话也。”旁有吴湖帆的补注,告诉我们“芳洲先生名天锦,常熟人,清初名诸生,工诗文,与王石谷甚友善”,是翁同龢的外高祖。

   介绍完背景,我们便要把目光投向这株这反季节绽放的梅树了。但老梅在画家笔下非要隐着,隐在亭后,隐在松旁,然而又造出一种“势”,让溪上两侧的树、石、竹,都“向往”着那梅,构成画面中不在中心的中心。再轻点白粉,在含蓄中绽放艳丽,仿佛在运用通感,将梅香之“幽”做到极致,即如张晓风笔下的茉莉:“不知是那花太白,白出香味来了,还是香太浓,浓得凝成了白色。”梅花在整个清爽的背景里灼灼耀目着,在纵深足够的空间中馨香着,像悦耳的银色铃铛,充满着格格笑意。树石的遒劲与梅花的娇嫩呈现着对比之美;本属冬日的梅花在夏日热烈,而本是灼热的夏季在岚谷荒云中清爽,都构成了反差的时空错位美。此刻,画中主人敞衣抱膝背对着梅花,吟诵梅花诗,一脸恬然。他没有面对梅花,这又是将梅花“隐”了一层。

   溪上有桥,桥上有策杖高士。主人已经在亭中坐了很久,浑然不觉时光流逝(一旁童仆侍立,要起来接茶续水的事情都交给他去做了)。而暮色仿佛是这位高士带来的。有诗云:“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与此景相似。老梅反季节开花,虽然不寻常,但如果绽放在深山,便无人识。绽放在主人芳洲先生的碧芳亭,便多了一层文人灵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于是,呼朋唤友,“名流咸赋诗纪之”,真是名花与名流的互相照见、共同流芳。

   溪水用流畅婉转的线条抒写。梅香仿佛随着溪水在流泻。人们总把时光比作流水,时间久了,幻化出不真实感。于是时隔五十余年,芳洲先生请求画家来绘画留念。画家王翚,自号耕烟散人,生于绘画世家,父亲王云客。几代人沉醉烟云,真不愧造境高手。画中事虽在清代,但画中人却不是清代服冠。王翚把此等雅事搬到了世外,营造出了“不知有汉”的隐逸感,也就有了“无论魏晋”的隽永感。此图画成时王翚已是83岁高龄,然而画面丝毫看不出有衰老的迹象,大约也随着芳洲先生的回忆一起回到壮年光阴。吴湖帆在题跋中感慨:“石谷子晚年之作愈老愈辣,用笔拙朴,真所谓细若游丝,劲如屈铁是也,以大章法布写小园景是其特长,此夏五吟梅图即其一也。”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岚谷梅香-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