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

上一页
1/63页 共1859

陈奕禧《行书七绝诗轴》沉着浑融

时间:2021/4/7 15:47:22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支荣慧/福建南平


  清代书法家陈奕禧出身名门,自幼即爱作诗学书,其诗“斜阳一川汧水北,秋山万点盆门西”曾得当时诗坛盟主王士祯赞许。

  相传,爱才的康熙帝早就听说过他,乘船经过他的家乡,特地叫人请他登船在素绢上写字,看后果然名不虚传,非常赞赏他,留下了极佳的印象。

  陈奕禧虽无科举功名,破格被召入直南书房,开始从政,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陈奕禧在任官职时去世,按现在的说法,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与汪士宏、何焯、姜宸英被称为清初四大书法家,在当时的士大夫文人中影响较大。

  陈奕禧的书法主要学晋朝书法大家与宋朝米芾、黄伯思。黄伯思的知名度并不太高,各体皆擅,善飞白,以帖学取胜,还能诗画。他喜欢写小楷,以稳健著称,但他往往只留心字样而不太注重笔法,所以媚而少骨。大字条幅沉着浑融,绝没有轻佻的姿态,大家称赞他的书法“用笔千古不易之正宗”“翰墨妙当代,海内翕然”,号称“香泉体”。无论是远的还是近处的人都争着求购他的作品,连远隔重洋的日本国天皇也出重金收购。他写的《梦墨楼法帖》《予宁堂法帖》,流传非常广。雍正年间曾将《梦墨楼法帖》抚勒上石,藏于内府。

  陈奕禧还是位金石收藏家,集有大量秦、汉、唐、宋金石,精勤钻研,逐一辨证题跋,辑为《隐绿轩题跋》,展现出他深厚的学问功底。藏书处有“春霭堂”“梦墨楼”“予宁堂”等,收藏书画、碑帖、古籍甚富。藏书印有“香泉居士”“渤海郡图书印”“盐官陈氏梦墨楼印”“盐官岱清陈氏图书”“武烈王孙”“养心堂”“翩然阁”“卞壁楼”“石阡太守”等。

  陈奕禧的这幅《行书七绝诗轴》(见图),“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虽说是行书,还有草法,通篇没有两个字连笔,笔画圆融,方笔不多,筋多骨少,意境很深,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这个意思。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品赏这幅《行书七绝诗轴》,字的起笔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撇画特别的夸张,受到黄庭坚长枪大戟的影响很大。结体富有特色,稍微有些变形,如第一行的“省、流”结体变形后,倒显得可爱。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

  此作落款简洁,仅“奕禧”二字,造型独特,今人落款也不少取道于此的。但一味地将撇画写长,似乎成为习气了,如“省、今、来、老”,让人想起“死蛇挂树”的典故,并不可取。有的字撇对边捺收缩,造成整体不平衡,如第一行的“杏”字,撇往左边夸张下伸,右边捺写成短点,让人觉得一头雾水,太牵强附会。第二行的“来”字也是如此。许多笔画采取直入的方式,一味追求风神,少了对笔法的体悟,不得不让人觉得是一种遗憾。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陈奕禧《行书七绝诗轴》沉着浑融-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