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上一页
1/1568页 共47017

沈阳故宫博物馆藏清代墨彩瓷

时间:2021/4/19 16:38:38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彭霞/广东广州


图1 清雍正款墨彩山水人物长颈瓶

  墨彩是瓷器装饰彩品种之一,其以黑色为主,兼用矾红、本金等彩料在瓷上描绘图案后,经彩炉烘烤而成。同时,墨彩还是五彩、珐琅彩、粉彩瓷中常见色彩之一。浓黑如墨的彩料或深或浅、或浓或淡地与如雪的白釉相互映衬,颇有传统的水墨画效果,故墨彩又有“彩水墨画”之美称。

图2 清乾隆墨彩人物双兽耳小灯笼瓶

图3 清乾隆款墨彩碗

图4 清道光款墨彩山水人物盖碗

  墨彩始见于清康熙中期,流行于雍正、乾隆朝,并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国时期。康熙时的墨彩色泽浓重,彩釉配制纯净,上涂一层玻璃白,烧就的墨彩漆黑莹亮;有以绿彩为底者,更为莹亮浓郁。其制品白釉地多微闪青色,纹饰多以花鸟为主,画风深受同时代画家的影响。到雍正、乾隆年间,墨彩多用国产料仿烧水墨珐琅效果的瓷器,犹如白纸作画,浓淡相宜,洁净素雅。这里简单介绍下沈阳故宫博物馆所藏的几件清代墨彩瓷。

  墨彩最早运用在明代的五彩瓷器上,主要用来勾绘纹饰轮廓线,到清代雍正时期创烧成墨彩瓷画。雍正墨彩颇负盛名,最常见的造型是笔筒,其次有瓶、尊、盖碗、套杯、盘等。纹饰方面以山水人物为主,画面犹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如这件清雍正款墨彩山水人物长颈瓶(图1),瓶口微撇,细直长颈,颈下部有一道凸起弦纹,溜肩,丰腹呈橄榄形,腹下部收敛,足部外撇,底为圈足,足底露胎。全瓶施以白釉地,腹部绘有精美的墨彩图,峰壑、村居、高树、人物,多数以墨绘画,略有皴染,山峰、居舍、人物微着红色,层次分明,浓淡有致,不失为一件雍正朝优秀的墨彩釉瓷瓶;瓶底部有青花单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6字3行款。

  乾隆时期的墨彩独立品很少,其主要用来勾勒粉彩、五彩器物的纹饰线,或绘器物的局部纹饰,或墨书诗句。18世纪30—40年代,墨彩瓷大量外销欧洲。这部分基本上是欧洲订制的器物,西方来样稿、采用西洋版画技法绘制。其中有部分外销欧洲的墨彩瓷在广州绘制,成为广彩瓷的一部分。其在洁白的釉面上以墨彩彩绘,使画面更具中国水墨画和西洋版画的效果,而中国画的画面多为雅致风格。在纹饰题材上,中国画法多见山水、人物、云龙、博古图等。外销的部分常见纹饰有宗教故事、西方神话故事、纹章、人物故事或肖像等,还有海港、帆船等图案内容。18世纪中叶以后,外销的墨彩瓷器逐渐减少。如这件清乾隆款墨彩人物双兽耳小灯笼瓶(图2),为仿灯笼样式,造型类似古玉雕刻的琮,上口、下足均为圆径,腹呈方体,小口,短颈,方形腹接近正方体,瓶底为圆形圈足,足底露胎;腹上部左右两侧置有辅首双耳,为狮口衔环造型。此瓶除双狮耳薄施酱色釉外,全器为白釉地,腹部四面为典型的墨彩山水人物釉,在白洁的瓷胎上绘画山水、林木、屋宇、人物,或松下抚琴、或小舟垂钓,山川清秀,士人生动,完美再现了中国传统水墨绘画的笔法与气韵;瓶底部亦施白釉,有青花楷书“乾隆年制”4字2行双框方图章款。

  再如这件清乾隆款墨彩碗”(图3),碗口微撇,弧腹较深,圈足略高。碗口边描金,外壁直至底足皆为墨色釉地,墨地上满饰绿釉缠枝宝相花、荷花等花卉,图案上下通贯,除主纹饰花朵外无层次区分;白里白底,底心中央有淡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款。该碗造型端庄稳重,墨、绿颜色组合更显其素雅、静谧,纹饰丰满而繁缛。虽然其制作工艺略显粗糙,但仍不失为乾隆时期典型器物的风格。

  清末、民国时期,墨彩瓷器亦多有仿造,但不及康、雍、乾时制品精美,不过也有少数出彩的精品佳作。如这件清道光款墨彩山水人物盖碗(图4),分为上盖、下碗两部分,上盖为倒置碗式,顶部圈足即为盖钮,足上沿露胎;碗为撇口,弧形壁,深腹若杯,碗底部为圈足,足底露胎。碗口沿描金,上盖、底碗里外均为白釉地,盖面及碗外壁施以墨彩釉,均为墨笔淡色山水、人物图,以传统笔法描绘峰壑起伏,杂树多姿,远江近溪,板桥亭屋,画面之内散布行商、文友、读者、樵夫、渔人等各类人物,为传统的“渔樵耕读”内容;所做纹饰墨笔勾勒较为粗率,晕染褐色较为浅淡,人物头部以矾红勾绘,故全器色调清雅新颖;碗底部亦施白釉地,有矾红篆书“大清道光年制”6字3行款。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沈阳故宫博物馆藏清代墨彩瓷-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