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上一页
1/1568页 共47020

缂丝:织中之圣

时间:2017/10/13 文章来源:网易艺术 正蹊堂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翦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唐 白居易

  缂丝,别称刻丝、克丝、尅丝。因外形似“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如同刀刻而成,柔软之中透着刚劲有力,故而得名。缂丝是中国丝绸工艺的巅峰,被誉为“织中之圣”。缂丝的工艺及其复杂,耗时耗力,因此又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缂丝,源于公元前7世纪的古埃及和西亚地区的“缂毛”工艺,直至汉代隋唐传入中原地区,经过手工艺人精巧的改良,逐渐发展成为巧夺天工的丝织工艺——“缂丝”。宋代是缂丝的全盛时期,南宋之时,苏州与松江等地成为缂丝的生产重心,名家辈出,家家都有自己的特色。

  缂丝的“缂”与“刻”同音,指的是其特有的一种“通经断纬”织法。“通经”,即纵向的经线贯穿整幅织品,其色彩为单一的底色;“断纬”,即横向的纬线根据织品需求与经线相交,其色彩多异,组成美妙的织品主图。

  缂丝的珍贵性也源于用料上等:定然用真丝。通常以较细的生蚕丝做经线,而柔软的熟蚕丝为纬线,因此我们能看到硬挺的背景上,“刻”着色彩丰富温顺软和的图案,刚柔并济,不禁拍手称赞。织一幅缂丝画除了最重要的用料丝,还需借助“一梭一拔一甲子”,即不同规格的梭子、拔子等竹木工具,以及织布机。与画布图案匹配的每一种色彩,都必须配备一把梭子。

  缂丝手艺人在开始织造之前都需要在经线上描摹出织造图案。这就要求其不仅有高超的缂丝技巧,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艺术悟性与审美理念,以此最大化的还原一幅书画作品在缂织上的形态与美感。

  描画完毕,缂丝艺人左手持拔,右手持梭,脚下踩着缂丝机的脚踏,将装入彩色纬线的梭子穿过经线,移至所需的位置,松开脚踏,然后用拔子将纬线拔紧。这缂织的过程,看似简单,却易学难精。因其繁复的穿梭与拔丝,整幅缂丝作品被分解成一幅带有像素图,织者需全神贯注,果敢决断,多挑一丝都可能使画作失去神韵。

  传统的织锦采用“通经通纬”的织法,因此织造完毕之后的织物正面清晰,背面却杂乱无章,线头不可剪断。然而缂织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待整幅缂画的花样织成以后,用剪刀仔细减去线头,反面便会露出与正面相同的花案。

  古有“妇人一衣,终岁方就”之说,而对于缂丝的手艺人也便是如此。繁杂的图案与细腻的花色使得缂织过程尤为漫长,现代工厂毫无温度的机器制造根本无法取代心灵手巧的艺人手工。正所谓,艺者心,缂丝情。温吞的岁月将手艺人的沉淀与创造织入了一幅幅精美的缂丝之中,使得其秀丽精妙之上,更添一分匠气与灵气。

  手艺性 风俗性 创意性

  缂丝师傅对生活美学的执着与坚守

  造就织中之圣历久弥新地传奇于岁月之外

  正蹊堂布鞋之秋语单元采用缂丝手艺

  凸显诚实之性和坚固之质

  焕发工艺之美和实用之美

  有态度 有温度 有跨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缂丝:织中之圣-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