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清代补子的收藏价值

时间:2015/3/3 文章来源:博宝艺术网
  我国清代文武官员穿的补服,在服饰的前胸和后背的正中位置上,均缀饰有一块绣有飞禽或走兽的丝筛,称“补子”。它是清朝政治的演变,以丝绣的技巧、染工的技法,成了艺术珍品。

  饰以禽兽纹样来辨别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唐代女皇武则天。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是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等来区分等级。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以此来作为品级官位的区别。这种创意一改朝服等级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

  清早期,只有武官为补服制,补子可随意缀织于朝衣、短褂、皮褂、马褂之上。到了顺治九年后,对补服的制作有了改变,几乎全盘承袭了明朝的定制,只有个别纹样有所删改等。各级官员补服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为圆领、对襟、平袖过肘、身长过膝,区别仅在于补子形状和纹样的不同。

  清代的补子直接袭于明制,但也有所发展和变化,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首先在形制上,明代补子施于袍,清代补子用之于褂。明服为团领衫,前胸补子是完整的一块,清服是对襟褂,所以,前胸的补子被一分为二。明代的补子既有单独织缀到补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织绣在补服上的,清则为单独织绣成后再缝缀到补褂上,明的补子大约40厘米见方,而清的补子小,约30厘米见方。镇国公以下用方形补子,贝子以上的宗室则用圆形补子。再有就是明代的补子多以红色等素色为底,金线绣花,清代的补子则是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作底,五彩织绣色彩艳丽。明代补子四周多为光边。清的四周加工精细,多采用花边,并具有装饰的效果。明文官四品以下的补子,多绣有一对飞禽,清代的禽兽均绣单只。明代的补子只饰于前胸后背,清代宗室的圆补有的不仅饰胸,还有的饰于两肩之上。

  缀绣在清代官服上的补子,是识别官员的职级高低大小的一种标识。它只不过是因其绣工的复杂程度和色彩颜色的差别。随着官职的所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的制作。因此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种珍贵的文物藏品。

  官员所缀绣的补子图案各有不同,主要是文官采用飞禽饰样,武官采用走兽形式,用以显示出武官的威武气势。而官员的元配夫人为朝廷命妇,亦可随夫婿之官阶,可在正式的霞帔胸、背部分缀有补子。

  补子分圆补和方补两种。圆补用于贝子以上皇亲者,上为五爪金龙纹,分饰于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后背。方补均用于文官和武将等官员。

  文官缀绣的补子图案:一品官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

  武官缀绣的补子图案: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绣犀牛、八品与七品相同也是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清代的补服制度严格,任何人不得逾越。年羹尧因儿子穿了四团龙补服一项,在被定罪时,就有这一项:“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顺礼也。”

  什么时候都有造假者,那时,有的官员认为自己的品位低,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私自找绣工造假,虽然清廷三令五申禁止私自制作比自己官职高的补子,但为了利益也仍有发生。

  那时,制作这些补子的机构,是皇家专门织造绸锦缎的织造衙门,皇家织造衙门集天下的能工巧匠,采用了各种绣丝彩料,应用和继承了精湛的织绣技术手法,巧夺天工,织绣出了誉满天下的传统服饰。因其绣工复杂,色彩鲜艳,不准大量制作,并受当时政府的影响,如今流传下来的很少,已成了珍贵的文物和艺术珍品。备受国内外收藏家的青睐。非常珍贵的是一品官员和二品官员的补子,留下来的很少见。低级官员品级的补子,由于稍多些也相对的会有流传,有的因终身未升官,自然将此光宗耀祖的“任官令”带下黄泉,让后世子孙瞻仰一番。如九品武官绣有海马图案的补子,可能只有很少的文物专家见过,购买或收藏的就会更少了。二十世纪末,据一位专业人士讲,1982年,一张晚清时代品位不错的补子200美元就可以买到,现在已涨到1000美元,更为罕见的补子价值更高,在欧洲市场,一般都可标从价15000至20000美元。如今傲视全球的清代补子,已成为收藏家的珍贵藏品了。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谈谈清代补子的收藏价值-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