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上一页
1/141页 共4196

古时斜倚熏笼的 “低碳”生活

时间:2014/7/25 文章来源:宁波晚报


唐代越窑青釉褐彩云纹熏炉

  古代贵族的生活非常考究,衣服、被子,还有随身携带的丝帕、手巾等都会进行熏香。因为在他们看来,行止之间,衣袂飘香是一种非常高雅、时尚的表现,也是他们本身不流于俗的高贵身份的体现。

  “斜倚熏笼”这个诗化了的意象,虽然如今大多出现在一些古典戏曲中,但在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可以找出其现实根据。陆游的《闻雁》诗说:“过尽梅花把酒稀,熏笼香冷换春衣。”唐末花间派词人薛昭蕴有一首《醉公子》则明确写到了一种能够适合在床上使用的,用来熏被的小熏笼:“慢绾青丝发,光砑吴绫袜。床上小熏笼,韶州新退红。叵耐无端处,捻得从头污。恼得眼慵开,问人闲事来。”

  我们也许会想当然地认为“熏笼”是一种金属器具。其实早期的熏笼是竹子做的,由竹片(或木片)编成。因其形状宛若敞口的竹笼,又是用来熏香的,所以名为熏笼。在《说文解字》中,它被称为“篝”,作用是“可熏衣也”。南朝时,人们叫它“竹火笼”。有一首《咏五彩竹火笼》写:“可怜润霜质,纤剖复毫分。织作回风缕,制为萦绮文。含芳出珠被,耀彩接湘裙。徒嗟今丽饰,岂念昔凌云。”此诗说的就是当时那种竹制熏笼的工艺、形态以及用途。古人习惯将竹子分剖成篾条,然后编出具有精美花纹的竹笼。再将它覆扣在熏炉上,让轻便柔美的笼子将强悍的炭火压住,只由里面曼妙的香气、暖气缓缓四溢开来,全室生春,暗香盈盈。在熏笼上放置衣服,即可“藕丝衫子柳花裙,空着沉香慢火熏”了。较小的竹火笼用来熏香,大的则还有坐具的功能。沈从文先生就在自己的专著中介绍过:“(竹火笼)这种坐具作腰鼓式,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的专用坐具。”后来,人们渐渐将熏炉和外面的竹笼合称为熏笼了。

  可以说,熏香在古代是一件很寻常的事。不过熏笼却是古代的中产人家才会常备的一件器物。它先是在秋冬季里作熏香、烘干衣被之用,后来发挥取暖驱虫的功能。“药王”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详细讲述了熏香之法的奥妙:“湿则香气不发,燥则烟多,烟多则微有焦臭,无复芬芳。是故香复须粗细燥湿合度,蜜与香相称,火又须微,使香与绿烟而共尽。”熏香时需在熏笼下面放置一盆沸水,先将衣服熏得濡湿,这样炉中的香气才会细密而均匀地附着在衣服上面,经数日而不散。很多世家子弟,书香人家都喜欢在书房,寝室内放置各种形制的精美熏笼,鎏金错彩,珐琅掐丝,不一而足。而有了这样一种袅袅升腾出幽香的器物,不仅满室生香,也能自然营造出一份怡性逸情的高雅意境来。即便用我们今人的眼光来看待古人那种斜倚熏笼的“低碳”生活,也是非常富有艺术品格和生活情调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古时斜倚熏笼的 “低碳”生活-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