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上一页
1/141页 共4196

元青花瓷器的造型工艺特征

时间:2014/9/21 文章来源:藏瓷网
  元青花瓷器的造型大器粗壮,小器玲珑,如元青花的盘类既有制作硕大、口径多达40〜50厘米者,也有制作颇为精巧的小器。这些大盘分布较广,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如日本、美国、法国,尤其是伊朗、土耳其等伊斯兰国家更是数量较大,这些纹饰繁密、造型多样的大盘正是适应当地穆斯林生活而制作的外销瓷。这些瓷器多为平折沿,或花瓣形口,或圆形口,均具有成型规整、不变形的特点。

  元代碗的制作也是多样的,有大小之分。如土耳其所藏的青花杂宝纹大碗,碗口径为40.5厘米。碗为花口,腹下收,圈足较小,碗形如此硕大且口沿为花口,变化自如,可见元代青花瓷器的烧造技术之高。元代小碗的烧造亦极为秀美,或为撇口,或为折腰,或为高足。

  元代青花罐的器型丰富,每种器型亦有数种变化,罐有大罐、小罐之别,大罐有高、矮、八棱等式。小罐有敛口四系方形、撇口双系瓜棱形、唇口双系鼓腹式、唇口溜肩圆腹双系式等。

  元代壶式多样,有凤流壶、四系扁壶、八棱执壶、梨式壶、葫芦式壶、多穆壶、小执壶等。其他见有杯托、军持、鼎、罐、洗、船形水注、笔架式水盂、器座、瓷塑等。

  元代青花的胎体洁白坚致,与当时的坯土细腻洁白有极大的关系,如元代孔齐《至正直记》载:“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贡余土作盘、盂、碗、碟、壶、注、杯、盏之类,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着油药处犹如白粉,甚雅薄,难爱护,世亦难得佳者。今货者皆别土也,虽白而垩□耳。”其圆器类胎体细腻洁白,当为元代御窑之佳品。此时景德镇的窑工们成功地创造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的方法,使瓷胎内氧化铝的含量增高,这样有利于提高烧成的温度同时还不至于变形。另外元青花中景德镇官窑产品烧成温度在1 280℃左右。很多大型器物没有烧透,胎体有生烧现象。

  元青花琢器底部多露胎,砂底,呈现金属斑点或不等的宽旋痕,圆器底部多有乳钉突出。琢器的颈、腹、底与胎体均为横接,除官窑精品外,大多因为各个部分接合不是很紧密而露出接胎痕。这可以从高安市出土的六件元青花梅瓶几乎件件腹部均有断璺中得到证明。也正是元代青花存在的这种技术缺陷为我们鉴定元代青花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青花的色调与釉的化学组成和熔融温度有关,为了使青花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釉的熔融温度不能太高,但透明度要更好,因此釉灰的用量要多些,但过多的釉灰也会使釉色发青,甚至发灰。元青花釉呈色初期的釉面呈色青白,并有透明的玻璃质感。元代末期的釉面呈色较为浑浊,呈色乳白。

  元代早中期的青花呈色蓝中暗灰,中晚期青花烧造技术完全成熟,青花发色浓艳,蓝色深沉与鲜艳均有。纹饰绘画清晰优美,釉色透明白中泛青,光润透亮。元青花使用的钴料有两种,一种是进口青料,另一种是国产的青料。

  进口料来自中东一带,通过丝绸之路或海上运输而来,在矿物学上属于硫砷钴矿或辉砷钴矿。其化学组成是低锰,含铜、砷或硫,进口青料绘制的青花色泽浓艳,所绘纹饰较为繁密,常常出现黑色结晶现象,表现在瓷器上是有黑色斑点。

  国产青料的化学组成是高锰、钴,不含铜、砷、硫,氧化钴含量为1%〜4%。经过挑选和淘洗后的钴土矿,氧化钴含量可提高到7%,呈色较淡,发暗,没有黑斑。

  成功烧造出青花瓷器要具备三个要素:胎体极为洁白,釉面透明程度极高,钴料的绘画极为成熟,而尤以最后一点至关重要。此时景德镇的工匠明显具备这三个条件,这也是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大发展的原因所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元青花瓷器的造型工艺特征-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