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上一页
1/141页 共4196

从天启压手杯说舞狮源起

时间:2019/9/14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胡剑明/江苏南京


图6

  图1—图5所示是一只明代天启年的青花压手杯外壁画面。杯口径8厘米,内底“永乐年制”款(图6),青花发色艳丽、青翠,玉璧底(图7)。所绘画面上,画的是八个孩童在做舞狮的游戏,狮皮下二人,其他有的敲锣,有的起舞,有的踢球,有的推车舞动小旗,人物与“狮子”活泼生动的样子,使瓷画上的艺术形象有现场感。南京藏家、古陶瓷研究者叶伯瑜上手鉴定后,认为这件压手杯,虽仿官窑款“永乐年制”,但属于明代天启时期的器物无疑。

图7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8

  关于“舞狮”之说,相传,在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剥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舞狮”从此流行开来。

  舞狮作为表演艺术,据说成形于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代,当时北部匈奴侵扰作乱。他们特制木雕石头多具,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魏进贡,意图舞狮时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识破,使他们知难而退。后因魏帝喜爱舞狮,命令仿制,得以流传后世。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当时洛阳长秋寺佛像出行时,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

  也有记载认为,舞狮起源于唐代。这故事是,唐明皇游月殿时睡了一觉,梦中,门前出现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对着唐明皇看却没有恶意,且在滚绣球,姿态威武(图8,这是明代万历年的器物,万历多单圈,所绘图案正是唐明皇梦见的“滚绣球”)。

  唐明皇醒后要重睹这一现象,他要近臣按照他梦境中的瑞兽模仿出来,同时,由乐部配以雄壮的锣鼓编舞娱宾。自此之后,舞狮便流入民间。唐《立部伎》中的《太平乐》也称《五方狮子舞》。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唐朝,舞狮子是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舞狮子”。当时的舞狮子,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乐图”中,就画有古代的日本奏乐舞的场面,与唐代的极为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

  到了宋代,有《东京梦华录》记载说,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徕游人。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了浙江灯节时,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围簇观看舞狮子的盛况。传说,后来在广东南海郡佛山镇忠义乡出现了奇兽,身长八尺,头大身小,眼若铜铃,青面獠牙,头生一独角。于除夕晚出现,来去如风,专门破坏民间农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村民乡众不胜其烦,因它每逢过年时就出现,于是人们称之为“年兽”,乡民们就商议消灭它,人们用竹篾及纸,扎成奇兽的形状并彩上颜色。以各种形状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织成兽身,再集勇士十数人,持锅等打得响的器具,并由一人手持双菜刀,立于一圆砧旁准备敲打。他们埋伏于一桥下,该处为年兽必经之地。当“年兽”出现时,众勇士一涌而出,击打乐器发出声响,如雷贯耳。年兽惊骇而逃。这样的鸣锣擂鼓舞狮子,后来不断承传、完善其美好的意趣精神,终于成了华夏儿女年节前后祈福的象征。

  这只明代天启的压手杯玉璧底是精良的。研究者叶伯瑜谈了相关知识点,他说,明代的玉璧底足较窄,清代的较宽;明的玉璧足较低,清的较高;明的玉璧足过肩较深,清的较浅;明的玉璧足的釉的密度较大,清的略薄;明的玉璧足的器物胎壁较薄,清的较厚。万历除外,天启、崇祯的胎质,基本为黄胎和土色胎,分量轻,圈足内带跳刀纹和收心镙纹(有部分器物二者同具),并且带有玉璧很宽、足不高的特征。

  康熙玉璧足前期与明万历时期的玉璧足很相似,可分为内足垂直和内足内斜两类。内斜的较早,垂直的较晚。几乎没有出现削足过肩的情况。胎质尤为沉重。而这只是天启的器物,也是“上品”,其工艺较好,手抚釉面平爽,分量较重。可见,这也是一个断代的标准玉璧足,它给了我们一个鉴定的要点。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从天启压手杯说舞狮源起-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