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

上一页
1/147页 共4394

林散之城南学画

时间:2019/11/11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邵川/江苏南京


  1911年,林散之14岁,农历六月,他的父亲林成璋不幸因病医治无效逝世。父亲去世后,其挚友曾梓亭将林散之介绍至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物像。在曾梓亭的帮助下,15岁的林散之带了几件换洗衣服自乌江来到了南京。张青甫家在南京城南水西门评事街绫庄巷的西头,画店在巷的东头,靠近南捕厅巷口,家与店不在一处。这里有客栈、米店、肉铺、钱庄、裁缝店、杂货店等,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地区,林散之身处闹市,却无心闲逛,一心只想学画画。然而张青甫却是早进店,晚归家,夜晚由林散之看守店门。林散之在画店,从早到晚,每日扫地、抹桌、冲开水和做一切杂务,有时还要去张青甫家做杂事。白天没有片刻闲时,直到晚上关上店门,才能学画。开始照着九宫格子学放大,慢慢用炭笔勾绘人像轮廓,以后逐渐学画光暗部分,每晚都要勤奋临习到深夜。起初林散之才到画店,张青甫见他默默寡言,一脸憨气,好像有点呆,以为他是个没有出息的乡下孩子。哪知林散之画人像、勾轮廓,很熟练,又见他写得一手好字,凡顾客画像要题字的,不论真草隶篆都行,张青甫大为欢喜,遂悉心教他起稿用笔诸法及工笔画的技法。林散之除了听从老师的教导,多做功课,每日以《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肖像为范本,摹仿勾勒,还从旧书肆买来《人物十八描》《画人像三百法》《传神秘要》等书籍,日夜阅读、临摹,就这样艰苦地在南京度过了两个春秋。后因生病,满身脓疮,回到乌江。

林散之1924年绘人物四条屏,从左至右依次为:仿任伯年笔意、仿方兰坻笔意、仿展子虔笔意、仿王小梅笔意

林散之早期工笔人物画《高士图》

《高士图》之落款

《高士图》之“书僮”

《高士图》之“高士”

林散之《钟馗图》(1940年夏)

  林散之早期工笔人物画我从未见过,只是听长辈们说,林老画过不少人物画。如《东方朔偷桃图》《狂道人图》,绢本立轴《潇湘馆图》、纸本立轴《薛宝琴折梅图》,以及《昆仑图》,还有为和县曹氏画的一幅《钟馗图》,一改世俗中那种举剑怒目状的套路,面善而威严不减,投足则鬼魅胆寒,仍不失其“捉鬼”本色,为钟馗画像中的别样版本。

  但是近日我有幸欣赏到一幅林散之早期工笔人物画《高士图》,是画在用丝绢做成的帐幔上。帐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走水”,即帐子帘幕上方装饰的短横幅。过去我家也有林老画过的走水,因我奶奶会绣花,林老在一条白布帐走水上画了一只老母鸡带一窝小鸡,画好后拿奶奶开玩笑说:“四婶这是你带的一窝小鸡”(祖父邵子退在兄弟中排行老四,人称邵四先生。林老以儿女身份称我祖母为“四婶”),说后哈哈大笑。奶奶说:“我被这许多孩子害死了。”林老又说:“他们都是活宝。我说个故事,四个人搓麻将,桌子不稳,有钱人买富,拿个金元宝垫桌腿,无钱人说,这太费事,喊来四个儿子,说这里光线不好,桌子不稳,你们把它抬到亮处放稳。钱是死宝,孩子才是活宝。”

  话又说回来,这幅绢画长180、宽45厘米,款署:“庚申夏画为进之仁叔先生法家之正,三痴侄林霖写于青萱草堂之南窗。”进之是谁?青萱草堂在哪里?不得而知!此画作于1920年夏,与林老离开南京绫庄巷也只有六七年时间。画中一高士大肚翩翩,敞胸露怀,神态娴雅地盘坐在三棵苍松大树下纳凉,不远处两书僮手持净瓶作倒水状。人物形象逼肖,用笔流畅,潇洒生动;所绘景物,浓墨勾皴,明净淡雅。既受到了乃师张青甫的影响,也有着晚清任伯年的笔法,更有着明唐寅、仇十洲的遗绪。至今已有一百年,是不可多得的林老早期工笔人物画,较之1924年绘的人物四条屏,更为精彩。

  张青甫在南京只是一个画人像的工匠,如果不是林散之提到张青甫,今人也不知道南京有个张青甫;张青甫因高徒林散之而得以传名,又因他是林散之的启蒙老师,林散之才会不忘恩师,也不因此嫌弃、避讳自己的启蒙老师是谁。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林散之城南学画-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