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

上一页
1/147页 共4394

风和景明《清明上河图》

时间:2020/7/5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秦延安/陕西西安


沈源《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描绘了北宋首都开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为北宋风俗画巨作。

  因为该画内容写实丰富,社会风俗尽显,画面宏伟壮阔,笔法严谨精细,广受后世青睐,仿慕者众多,流传至今约百余卷,并形成了“清明上河学”。因一幅画作形成一门研究,这在中国画界是很少有之的。

  据北京故宫博物院编纂的《清明上河图:珍藏版》一书记载:传世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大陆有10件,中国台湾有10件,日本有11件,美国有6件,欧洲有6件,其他去向不明的有5件。其中著名的主要有三大版本:一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本张择端版,二是明本《清明上河图》,三为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因为历史上,真正见过张择端真迹之人少之又少,所以后世大多数作品都是按照复制本甚至是再复制品进行描绘,其主要还是靠想象来完成,这就造成《清明上河图》各版本间的差异很大,并被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

  而在可以查考的清院本四卷中,沈源的《清明上河图》(见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唯一一幅一改往日重彩设色、风格清雅的画作。

  沈源生于清乾隆元年,是雍正至乾隆时期的宫廷画家,善画佛像、人物,亦工山水界画。他在乾隆时期(1736—1795)供奉内廷,原为宫廷设计图样的“画样人”,乾隆元年(1736)被调入画画处,留有《熙朝名画录、唐沈合作圆明园圃册》等。

  沈源的《清明上河图》,规格为34.8×1185.9厘米,纸本设色,为历届《清明上河图》中尺寸最大者,可谓鸿篇巨制。

  此画以水墨为主,在用色方面,只用赭色稍加勾染,充满了清新淡雅之味。在画法上,明显借鉴了当时传入宫廷的西洋“线法画”,即采用西洋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法,以扩大建筑物在画面中的空间感和纵深感,力求达到“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的立体效果。虽然受中国审美传统的限制,这种画法在图中有所淡化,但与传统的建筑画相比,三维景物的表现能力确实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因为当时宋本的《清明上河图》还在民间,直到清嘉庆四年(1799),续编《资治通鉴》的大学问家毕沅家被抄时,其收藏的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才第四次入官。所以,乾隆年间的沈源,画《清明上河图》是在各种明本和清代前期本身就有的绘制长卷之上进行绘作的,这就使得该画在构图与场景的安排中,与清院本陈枚五人合作的《清明上河图》基本相同,只有一些枝微末节的增减,如增加有扫墓哭坟的画面,中段金兰居的位置近似,但在店名、建筑结构与画法有所差异;其次在状元府第的庭园景布置亦略有不同,而富贵人家除了庭园有更动外,楼阁的结构也不同,亦无西式建筑的样貌;后段大木桥后的捕鱼网罟前安排了一段狗儿打翻食担的戏码。整个街道很干净,生意兴隆,没有妓馆和占道经营现象,表现出风清景明、社会安定、健康祥和的社会面貌,很有清代社会特色,因为乾隆年间是完全禁妓的。

  整幅画作用笔熟练,界画桥梁、屋宇、人物皆极为精细工整,堪称清代画院的佳作。

  《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否是清明时节景象,历来有争议,但沈源的《清明上河图》无疑是给了肯定回答,这从其画面色彩和内容上可以一眼窥知。

  风和景明的清明场景不仅是画作,也是人们对社会风气的向望。因此,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风和景明《清明上河图》-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