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

上一页
1/63页 共1859

夏承焘题“潇湘古阁 秦汉名城”石刻典出何处

时间:2018/5/15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沙伟/湖南长沙


  如果一座城市总有它独特的文化符号,那么被中国文物学会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的天心阁,及被国家文物局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心阁古城墙,无疑就是湖南省会长沙这座新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名片。

夏承焘书法扇面

  它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和传奇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老长沙的缩影。有如我国著名词学家夏承焘(1900—1986)为其所题的“潇湘古阁 秦汉名城”石刻,从中可追寻到它的历史文脉,并能或明或暗地感悟到它的沧桑之变。

  天心阁雄踞于长沙城东南角的古城墙之上,为古城长沙的标志性建筑。因其建阁位置地脉隆起、有吉祥之兆,故被视为长沙之风水宝地。它与马王堆、白沙古井、岳麓山(含岳麓书院和爱晚亭)一道,组成了“新潇湘八景”中的“长沙四大古迹”。

  但是,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天心阁,必须穿过阁楼的“雄镇”北山门后,方能看到这座气势宏伟的建筑。而北山门石壁的两侧,就镌刻着夏承焘所题“潇湘古阁 秦汉名城”。

  这副石刻对联采用了大理石材质,尺寸皆为纵15.4、横3.8厘米,以白底绿字阴刻而成。那既婀娜绢秀又大气流畅的行草书法,充分彰显了“一代词宗”“词学宗师”夏承焘先生的艺术风格。

  无怪乎不论是湖南卫视拍摄的专题片《天心阁》,还是央视的纪录片《天心阁秘史》《历史见证天心阁》,都一定要在此取景并做重点介绍。

  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夏承焘,字瞿禅、瞿髯,别号谢邻、梦栩生,浙江温州人。他毕生致力于词学的教学与研究,其所著一系列经典之作,无疑是20世纪优秀的文化学术成果,更是中国词学史上的里程碑。他是本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晚年被誉为“国学大师”。胡乔木曾经多次赞誉夏承焘先生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

  夏承焘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夏氏工书,尤擅行草,其意韵似有取于明代黄道周,字体略以偏取势,所作则缜密雅逸,涵咏温淳,富于文人书卷气息。

  那么,长沙天心阁上的这副夏承焘石刻,是怎么来的?它的身上有什么样的故事呢?原来,这件石刻为1984年12月,时值八十五岁的夏老为庆贺天心阁重建落成时所题。

  石刻对联其中的“潇湘”一词始于汉代,到唐代中期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近代一般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合称,后泛指湖南全省;此处特指湖南省。

  而其中的“秦汉”一词,则特指天心阁古城墙的建筑年代,表明其始建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的秦汉时期。

  “楼高浑似踏虚空,四面云山屏障同;指点潭州(古长沙别称)好风景,万家烟火画图中。”这是清代的《长沙府志》中,一首善化(古长沙分为长沙、善化两县,天心阁属善化县)诗人俞仪作的《天心阁眺望》咏景诗。

  诗中描绘了一幅令人遐想的长沙美景。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登上天心阁后,看到古城长沙万家炊烟、集市熙攘的繁荣景象,都会情不自禁地留下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句。

  而夏老为其所题的“潇湘古阁 秦汉名城”石刻,不仅成为了当今天心阁景区对外的“宣传口号”,而且更是高度定位、概括了这座国家AAAA景区的美景之盛况,令人赏后顿足不前、流连忘返。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夏承焘题“潇湘古阁 秦汉名城”石刻典出何处-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