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为什么要了解一点陶瓷知识?

(一)你为什么要了解一点陶瓷知识?

  各位亲,从今天开始,俺来给大家谈点陶瓷知识。谢谢您的捧场。

  为什么又想到写点中国陶瓷方面的东西?

  一是因为兴趣使然,这些年,我一直在看一些关于陶瓷历史的书籍,了解一些浅显的历史脉络及知识。俗话说,一瓢水下桶,容易四溅,这俩年也陆续写了些关于陶瓷方面的文章,获得了一些“业外人士”的喝彩。这些喝彩的恶果就是导致我更加膨胀,有压力也有了动力,经过几个月的挑灯夜战,苦读了几本历史,自认为水平已经到了1.02瓢水了,虽然离一桶水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但总在进步不是!呵呵。

  二是前段时间在党校学习,同学们怂恿我在业余论坛给大家讲了一下,有些效果,这给了我一些启发。

  由于水平确实有限(仅仅1.02瓢),难以把博大精深的中国陶瓷文化讲透,所以,我还是以普及的角度,来和大家切磋。专业级大咖就算了,不敢在您面前班门弄斧。瓷器收藏商人请飘过,我跟你不是一路人,说不到一块去,就不用相互浪费时间了。

  好吧,言归正传,今天讲讲第一部分,你为什么要了解一点陶瓷知识

  中华文明是世界诸多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几千年历史中孕育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和中国汉字一样,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界的推崇。

  通过我的接触和了解,目前的国人,虽然日常用具都离不开陶瓷,喝茶、吃饭、洗漱,每天都跟陶瓷打交道,但很多人却对陶瓷的历史却知之甚少,如果有一些了解的话,获取渠道也不外乎收藏节目、收藏界商人、收藏书籍、名人收藏家,既不系统,也不全面,还充满了鸡贼、尔诈我虞和铜臭味儿。作为一个中国人,实在可悲!

  习—总+书=记说过:“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我们今天增强文化自信,就应该走入历史纵深,深入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土壤。陶瓷文化,是建立文化自信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工作之余,如果花点时间,培养或提升一下爱好,或看看书,了解一点陶瓷知识,或到博物馆欣赏一下精美的古代瓷器精品,既能感知祖先的文化,还可以丰富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何其快哉!

  如果你真有收藏的爱好或情趣,就当个交流好了,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在混沌的收藏江湖里,少走点弯路,少受点骗,少上点当。岂不乐哉!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简单来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古时没这么分,材料基本都一样,凡是用陶土或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古代也叫“瓦”、“瓯”、“窑”等,所以陶器、瓦器、瓯器、窑器,基本是一个意思,只是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场合的叫法不同而已。

  从起源起,陶器的烧制,就受到当时客观技术条件的限制,很难到很高的温度,在900-1200度之间,无论何种材料,烧制出来的器皿质地都比较酥松,一般把这类的器皿叫陶器。温度如果达到1300度左右,烧制的器物质地就比较坚硬了。

  如果温度达到1300度左右、原材料是瓷土(高岭土)的话,烧成的器皿就成瓷器了。

  大家还注意到,有时叫磁,有时又叫瓷,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明代之前,都叫磁,在明代景德镇成了中国瓷都之后,就改叫瓷了。在文本表达陶瓷时,大陆一般这两个字都通用,没人去细究。台湾的学者比较严谨,叫唐磁、五代磁、宋磁、元磁,明瓷、清瓷等,分得比较清楚。

  叫磁是有原因的,中国北方窑系,都以磁州地区为代表,延绵上千年发展而来,工艺、装饰、风格都与磁州窑相同或相近,所以把北方的大部分窑都统称为磁州窑系,制造的器皿就叫磁器。到了北方磁州窑系衰落,景德镇窑开始兴起时,就改叫瓷器了。

  为什么把磁改叫瓷(次+瓦)?答案有多种版本,一说朱元璋对瓷器有故意贬低之意,就把它叫做次瓦,可能是个笑谈,这里不去细究。

  但“瓷器”一般专指使用高岭土为原料烧制的瓷器。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后续请看连载之二——“陶器的诞生。”

  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用于商业目的请联系作者本人。关注作者其他文章,请扫以下二维码,关注作者私人公众号,点击查看历史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