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与龙泉瓷

  龙泉窑因在今浙江龙泉县,故名,属我国南方青瓷系统。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至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传世的龙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间,烧造历史达七、八百年之久。

  龙泉青瓷的文献记载:
  《处州府志》记载:“章生二,不知何时人,尝主琉田窑。凡器之出于生二者,极青莹,纯粹无瑕,如美玉,然一瓶一钵,动辄十数金,其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今人家藏者,尤为难得”。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之一“龙泉窑”条中有这样的记载:“宋初处州府龙泉县琉田市所烧,土细墡,质颇粗厚,色甚葱翠。亦分浅深无纹片。唐代《肆考》云:古龙泉器色甚葱翠,妙者可与官哥争艳。”

  清佚名《南窑笔记·龙泉窑》亦记载:“出宋处州,即名处州青。传钱王时造者名越窑秘色,王甚宝之,用以为贵。其土质坚白,釉色葱翠,所谓‘粉骨龙泉是也’。盖龙泉由来久亦。……龙泉釉色有梅子青,冬青色者,可与官窑争艳。间有纹片者,俱堪珍贵。

  在《菽园杂记》中,对于龙泉青瓷的工艺有这样难得的记载:“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等处皆有之。然泥油精细,模范端巧,俱不如刘田。泥则取于窑之近地。其它处皆不及。油则取诸山中,蓄木叶烧炼成灰,并白石未澄取细者,合而为油。大率取泥贵细,合油贵精。匠作先以钧运成器,或模范成形,候泥干则蘸油涂饰。用泥筒盛之,置诸窑内,端正排定,以紫筱,日夜烧变,侯火色红焰无烟,即以泥封闭火门,火气绝而后启。凡绿豆色莹净无睱者为上,生菜色者次之,然上等价高┅┅”。

  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胎骨较厚,胎土淡灰,底足露胎处见赭褐色窑红,胎微出烧,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层透明,釉表光泽很强。装饰花纹较简练,常见纹样有鱼纹、蕉叶、金枝、荷花等。装饰风格趋于奔放。处于南宋鼎盛时期的龙泉青瓷,形成了自已独有的艺术风格,显示了独特的魅力:釉层肥厚如凝脂似美玉,有月白、豆青、淡蓝、青灰、蟹殻青、灰黄、炒米黄等。其中,尤以作为龙泉青瓷两种基本色调的粉青和梅子青最具魅力。粉青釉亦称虾青釉,釉层肥厚,釉面略带乳浊呈失透状,釉色青绿粉润,釉表光泽柔和,有如青玉;梅子青釉较之粉青釉更深沉华滋,釉色葱翠,釉层略带透明,釉面光泽照人,器如梅子初生,秀色可餐,青翠欲滴的色调可与翡翠相媲美。龙泉青瓷这种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所达到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巅峰,它们犹如巧夺天工的人间造玉,有着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

  南宋龙泉青瓷的造型亦形成自已的风格,稳重大方,浑厚淳朴而又不失秀媚,器型丰富多样,装饰普遍采用刻花和堆塑法,颇具艺术匠心。

  元代龙泉青瓷烧造量大,风格与南宋迥异:器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为白中带灰或淡黄;釉色为粉青带黄绿,光泽较强,釉层半透明;装饰手法多种多样,有刻、划、印、贴、塑等,以划花为主,花纹粗略,线条奔放,纹饰以云龙、飞凰、双鱼、八仙、八卦、牡丹、荷叶等为多见。此外,还大量出现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

  明代龙泉青瓷走向衰弱,器物胎体厚重,制作粗糙,胎色为灰黄,釉层厚,透明度高,釉表光泽强,釉色有青灰、茶叶末、灰黄等几种,装饰以釉下刻花为主,亦有模印人物故事的装饰方法。

  1959年至1964年,浙江等地的考古部门,对龙泉地区的古窑址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考证、总结和研究,经过不断摸索和反复实践,终于重新掌握了失传已久的龙泉青瓷的烧造技术,使沉睡几百年的龙泉古窑重放异彩。

  宋代龙泉青瓷是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其青瓷的釉色与质地之美,亦如巧夺天工的人造美玉,全世人为之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