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资讯

上一页
1/234页 共6999

馆长访谈:龙泉窑民国时期的复苏状况

时间:2015/7/30 文章来源:中国文物网
  近日,比德尚玉——龙泉窑瓷器艺术展暨龙泉窑瓷器学术报告会在京举办,据悉,此次展览由北京市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主办,北京艺术博物馆、龙泉青瓷博物馆、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其中龙泉青瓷博物馆周晓峰馆长向参会者介绍了龙泉窑在民国时期的复苏状况。

  根据现有出土文物推测,龙泉青瓷可以上溯到公元3世纪,而据窑址考古调查判断,龙泉青瓷至迟于唐、五代时期逐渐形成窑系特征,北宋迅速发展,南宋达到登峰造极,元代迅猛扩张,明早期持续繁荣,明中后期至清代逐渐衰退,民国渐渐复苏,其主要状况如下。

  民国时期龙泉瓷业的发展状况

  民国时期,龙泉传统窑业仍在继续,虽然此时陶瓷烧造是以景德镇为中心。这一时期龙泉窑业的产品胎体厚重、釉色青中微泛黄、釉色透明、玻质较强、工艺显得粗糙,但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以孙坑窑为代表。

  此时龙泉窑烧造景德镇和龙泉两种风格,兴起仿古之风,德、日、美、法及国内各地古董商纷至杳来,相继前往龙泉采购古青瓷,所带来的收藏及考古之风对龙泉窑的发展开始唤醒。

  民国时期龙泉青瓷的发展特征

  民国时期多元的瓷业机构支撑着龙泉窑青瓷的发展,不仅有官办工场还有民间作坊。其中官办工场,主要是在龙泉西郊宫头开设的浙江省瓷业传习工场,以烧造高档细白瓷为主,物美但价不廉。

  由于当时收藏需求的不断增加,龙泉古青瓷身价倍出,引起当地民间人士研究仿制古青瓷的热情,民办作坊发展迅速。民初就有:“李生和”、“张二昌”、“龚三兴”、“廖献忠”、“周顺吉”、“利民”等十九座窑厂生产瓷器,村民大部分从事瓷业生产。在抗战时期,龙泉市浙江省的抗战大后方,并建立了瓷业合作社,如八都镇溪头瓷业合作社、黄岭头瓷业合作社、岱垟乡吴山瓷业合作社等。

  民办作坊中除了私人作坊、瓷业合作社,还有学术团体、行业组织即瓷业同业公会,以及产业劳工组织等。

  民国时期对龙泉青瓷的文化研究

  有关龙泉青瓷的专著中,最早的可能始于民国时期,当时的优秀之作有:陈万里的《青瓷之调查与研究》、《越器图录》、《瓷器与浙江》;陈佐汉的《古欢室青瓷研究浅说》;枊兆元的《瑞士罗教师古瓷影片集序》等。

  其中陈万里先生对龙泉青瓷的文化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陈万里是中国田野考古先驱,在担任浙江省卫生署卫生处处长。期间,从1928年至1941年的十四年中,不辞辛劳,先后九次赴龙泉,八次去大窑村实地考察龙泉窑,写下了大量的工作日记、旅途随笔。

  民国时期龙泉青瓷的瓷业生产

  据《龙泉瓷厂厂志》摘录:1938龙泉全县共有窑厂47座,龙泉西乡、南乡均有窑场生产瓷器,规模颇为壮大。周馆长介绍,在民国时期,龙泉在传统龙窑的基础上,也对窑炉进行了改良。无论从位置设置、窑炉结构、热能原理、烧窑时间、还是窑址选址都做出巨大的进步。

  民国时期的龙泉瓷业生产组织制度比较复杂,从窑场资本的构成来看,可能有这几种形式:一家独资、几家合股、产销一体、产销分离、租赁式等。青瓷产品的造型式样不一、种类繁多,以日常用品为主。釉色有粉青、天青或葱翠,或点彩。

  从总体上看,民国时期的龙泉青瓷窑业步入一个传承发展的复苏期。龙泉青瓷虽然在清代处于式微状态,但仍顽强地延续和生存,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走向新的巅峰。民国时期是龙泉窑发展脉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承前启后,为龙泉窑在当代走向中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