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资讯

上一页
1/234页 共6999

艺术家贾俊忠:核雕是立体的中国画

时间:2016/2/5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文/丁龙昌


  核雕艺术因其能充分表现世情百态而为广大的藏家玩家所喜欢, 但藏家玩家各有所好,审美标准又大不同,倒底什么样的核雕最值得人们关注和收藏呢?核雕艺术家又该如何才能不断地创作出上乘之作呢?

  须吟笙雕刻艺术纪念馆艺术顾问贾俊忠先生认为:随着文玩市场逐渐趋于成熟,核雕艺术的表现手法、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精神意境表达必将成为人们最关注的要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艺术规律和核心取向都是相通的,核雕的审美情趣也将与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一样走向文化思想和精神意蕴的表达。事实上,核雕就是立体的中国画,雕刻技艺只是基本门槛,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视精神意境的表达。艺术家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创作的源泉才不不会枯竭,也才可以不断地出精品。

  以作画的思想做核雕

  我出生在河北的廊坊,其实最早并不是做核雕的。但从16岁开始,就开始学做黄杨木雕。那时候接触和学习参照的对象,很多都是从老北京流传过来的。因廊坊离北京很近,甚至在古董商那里可以看到很多有清朝宫廷风格的好东西。那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老笔筒,其表达”风吹杨柳“的手法让我大开眼界:要表现“风”,但是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办呢?好,古人那真叫厉害。他就雕刻杨柳摆起来的样子,那不就有风了吗?说实话,那时我读书不多,还不知道这背后恰恰蕴含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最上乘的艺术思想。后来我才知道,在清朝的时候,有专门服务皇宫的造办处,很多精品都是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手们制作的。而这样的表现手法,不就是中国画强调的“写意”吗?

  其实中国古人上至天子,下至平民,历来注重琴棋书画的训练。哪怕在乡间隐寨,可能都有书画高手。由此可见,古时候的雕刻艺术家们有着如此深厚的艺术底蕴就不难理解了。所以,后来我就特别注重对中国画的学习和领会,觉得其艺术理念和创作思想能给我的核雕创作很多的启发,特别是读到齐白石老人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与我之前在笔筒上看到的“风吹杨柳”的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是让我真正领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高妙的意境表达方式。而白石老人作画,我觉得与我们进行核雕创作有很多相似之处——就一个有明确指向的主题进行艺术表达,艺术家需要通过创意进行独特的诠释:

  据说此画是齐白石老人接到老舍先生送来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诗句后,用了三天三夜去思量如何实现老舍先生的设想,再它变成具体画面的:白石人不是直接画几只青蛙,而是通过简略的笔墨表现——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可以让人联想到,在交配季节里,青蛙那此起彼伏的叫声。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我觉得这是相当值得我们核雕艺术界学习的好素材,因此,我斗胆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要以作中国传统画的思想做核雕,先有画面,手随意走!

  文人画最值得核雕界学习

  我觉得,如果要从传统绘画中学习其艺术精髓,文人画是首当其冲的。文人画也叫“士夫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那么文人画与我们笼统的中国画有什么区别呢?又为什么最值得我们核雕学习呢?那是因为文人画在创作中除了强调书画同源的艺术修养,更注重画家本人的人品及素养。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所以, “文人画” 通常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我觉得,让核雕艺术在经历工业革命的洗礼后仍然能广受欢迎的《核舟记》里所描述的核雕精品,所雕刻的苏东坡被贬谪黄州仍然能与好友佛印、黄庭坚泛舟赤壁的洒脱情怀,与中国文人画所追求的“士气”、“境界”等殊途同归。因此,我觉得,《核舟记》里的核雕,就是一幅精致的立体中国画。

  而文人画所诠释的内容,大多涉及到人的终极关怀和追求。我希望,自己在一边重点研究学习中国文人画、一边用核雕艺术诠释立体的文人画过程中,对我自己的人生内在修为和人生意义思索也会带来最直接的帮助。所以,我希望我以后的核雕,能充分体现我的学习、人生感悟、修养和思想境界;同时,反过来,我也希望通过我不断的学习修为,能不断提升我核雕作品的意蕴内涵及灵性空间,最终实现“画雕合一,人核合一“。则此生,也真正有所寄而不虚度也。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