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资讯

上一页
1/234页 共6999

嵩山泥人刘传承人:一把竹刀把泥巴捏活了

时间:2016/7/14 文章来源:河南商报 记者侯建勋/摄


活灵活现的泥塑胜在表情

  一把竹刀、一块木板,几把嵩山黄泥,不到20分钟时间,一个表情呆萌、惟妙惟肖的小姑娘,就出现在刘永占的手中。

  嵩山“泥人刘”的传承人刘永占,凭借自己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将泥塑作品做成了活灵活现的民俗风景画。

  有荷柴归来的老妪、拉胡琴的艺人、卖力吆喝的卖糖葫芦的老汉、光着身子大哭的孩童……大襟袄、棉裤、粗腰带、老布鞋,一切都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像极了刘永占给人的感觉。

  55岁的刘永占如今一个人生活,一台摇头扇、一个电磁炉是家中仅有的电器。客厅里有的只是那些让他挚爱的泥塑作品,“我不孤独,每天对着这些泥人儿,我心里可美了。”

  技艺 凭一把竹刀和一块木板 他就把泥巴捏“活”了

  一把竹刀,一块镇尺改造的木板,拿起,放下,再拿起,再放下……不停地在手中轮换使用。经过团、捏、挤、拉、揉、刮、刻、贴,一团不起眼的泥巴,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不到20分钟,一个扎着羊角辫的俏皮小姑娘便出现了。

  这件惟妙惟肖的作品,赢得在场所有人的称赞,可刘永占似乎并不看好,“以前穷,把一些好的作品都卖了,这没以前的好。”刘永占语气中带着些许遗憾,“那时候想着还能再做,不知道珍惜,放现在,我不舍得卖啊!”

  虽然现在日子紧巴,但刘永占已经不再随便卖他的泥塑,即便有人多次央求,他也要考虑许久。“一个山西人跟我求了好多次,他承诺会像我一样爱它,我才给他的。”如果买家不能承诺好好对待他的泥塑,刘永占宁肯不卖,而即使答应了他的要求,卖之前,刘永占还会要求对方把承诺、姓名、电话留下来才行。

  见过刘永占作品的人都知道,“泥人刘”的泥塑胜在表情,“绝了!”是人们看到他制作的泥塑时,经常发出的感叹。

  选择 曾经“不务正业” 如今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两岁丧母,父亲再婚,从小跟着奶奶长大的刘永占童年里并不温暖。十六七岁的他就需要靠出卖体力来养活自己。打小工、下煤窑拉煤,但都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当时我瘦小多病,干体力活不行。”

  生为农民,种地成为糊口的方法。但没过多久,他就成为村里人的笑柄。只要有人问哪块是仁(刘永占的小名叫刘仁)的地,村里人就会说:“你上坡看看,哪里草最多,哪里就是他的地。”因为不懂技术,施肥过多,刘永占种的花生只长秧子不结果。

  出力不行,种地也失败的刘永占,此时迫切地想学门谋生的手艺。他曾向不少人拜师,只身来到郑州,但依旧没有拜到师傅,而此时,身上带的钱已所剩无几,刘永占被“困”在了郑州。

  一天,刘永占流浪到二七塔,在塔内被二七大罢工的雕塑给“刺激”了,“俺祖辈都是捏泥人、卖泥人哩,所以我就想着用泥巴把他们捏出来。”

  回到老家的刘永占开始琢磨捏泥人,他的第一个泥塑,捏的是同村的一个老头儿。“一堵土墙倒了,我就拿那泥给俺村一老头捏了个像,村里人都说像。”

  如果说有人称赞他捏的泥人,给了刘永占继续捏泥人的信心,那么第一次靠捏泥人赚钱,则算是给了刘永占极大的动力。

  “给庙里捏神像赚了200块钱。”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这么一笔不菲的收入,让刘永占更加坚定信念要做泥塑,“我非得把这泥塑做好,得在河南出出名。”而今,他确实做到了,凭借捏泥塑这门技艺,他已成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传承人。

  专注 突然来了灵感 他半夜起床捏泥人

  “捏泥人前你得研究,不是说捏都捏出来了,得有感觉。”刘永占拿起一个鼓着肚子、咧着嘴大笑的泥娃娃,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说,“你看,就像他,花了几(个)月才捏好的。”

  为了捏出这个娃娃,刘永占没少在街边和村里逛,看见谁家小孩儿在玩儿,他就蹲在一边看,看表情、看动作,有时盯得时间久了,还会闹出误会,“不是被人当成疯子,就是当成拐孩儿的了。”

  心里有了娃娃的模样,但当真正上手捏时,却总找不到感觉,直到一天半夜,刘永占突然来了灵感,立马起床将这个现在人见人爱的泥娃娃捏了出来。

  “感觉这东西说不来,但要想捏出好的作品,必须先研究透了才行。”也正因此,有朋友想请刘永占捏个人像,却收到一个奇怪的要求,“得让我观察一段时间。”

  在刘永占的枕头旁边,摆放着一本《隋唐英雄传》,每晚睡前都要看一下,目的是研究人物,为捏出更好的泥塑做准备。

  现实 传承受阻 他另辟蹊径收徒弟

  对于捏泥塑,刘永占的家人是不支持的,“认为挣不来啥钱,也没啥出息。”刘永占非但不放弃,反倒更加投入,“都觉得不好,那我就把它(泥塑)做好,给他们看看。”

  如今,刘永占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泥塑的价值,可提起泥塑今后的传承和发展,他就犯了愁。

  之前,刘永占陆续收过一些徒弟,这些年轻人一开始很有热情,但后来不是觉得泥塑枯燥无趣,就是嫌做泥塑不挣钱或挣钱慢,陆续都走了,“咱也能理解,毕竟现在环境变了,不是真心热爱,确实坚持不下来。”

  为了寻找徒弟,刘永占想了许多办法,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法实现,有朋友建议他办泥塑培训班,点燃了他的希望,“收小孩子,从小培养,小孩子只要热爱就会坚持,不像大人考虑得多。”他专门从学校聘请一名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培训班讲授理论知识。而他也动员自己的儿子,让其慢慢了解泥塑后,继承这门手艺。(河南商报记者 王苗苗 实习生 华丽娟)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