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资讯

上一页
1/234页 共6999

七旬老人痴迷“非遗”传承 32载手扎风筝两千余只

时间:2017/5/14 文章来源:中新网武汉 作者梁婷


陈士荣正在风筝布上精心绘制黄鹤楼图样

  5月12日,73岁的陈士荣正在风筝布上精心绘制黄鹤楼图样,最近他正着手制作一只高约1.27米,宽约1.3米的黄鹤楼造型风筝,以便于向更多人展示这项融入了武汉特色的“非遗”作品。

  风筝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木鹞”系最早的风筝。2006年,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剧脸谱软板小型“张飞”等充满中国元素的风筝作品曾远赴美国参展

  陈士荣是武汉市风筝技艺制作“非遗”传承人,被人称作“风筝王”、“武汉风筝陈”。至今,他已与风筝结缘32年。期间,经他之手制作的风筝多达两千余只。

  京剧脸谱风筝、封神榜系列微型风筝、龙头长串风筝、九头鹰硬翅风筝、宫灯立体旋转风筝……只见千奇百态、形态各异的风筝或悬挂、或整齐摆放于十余平方米的房间内,将房间装点成一间小型的风筝陈列馆。

  在风筝造型上,陈士荣将中国古代故事、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造型、情节场景融入其中。京剧脸谱软板小型“张飞”等充满中国元素的风筝作品曾远赴美国参展,其不少风筝作品被外国游客收藏。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这些优美的古诗句不仅描摹出放风筝的无限乐趣,也勾画出风筝翱翔于天空的美妙场景。

陈士荣正在检验篾片的平衡性

  在有着多年制作经验的陈士荣看来,若想风筝飞得高,修篾片这道工序尤为重要。只见他将两根篾片十字交叉固定,将其端放于指腹,一番观察后,他拿起小刀对篾片进行削减,直至篾片在指尖保持平衡。“只有篾片平衡了,风筝在空中才不会打转。”陈士荣介绍说,篾片的粗细、长短,定点、糊纸的位置等都对风筝的成功放飞至关重要。

  除了手制风筝,陈士荣也热衷于体验放飞的乐趣。只要天气合适,他都会外出试飞风筝。32年来,陈士荣与风筝结下了深厚感情,当一个“追风筝的人”,他乐在其中。

  如今,随着年龄渐长,这位痴迷于风筝数十载的“非遗”传人有了“心事”:眼见身边热衷于放风筝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他犯了愁。他希望更多年轻面孔加入“追风筝的人”队伍中,重拾放飞的乐趣;也迫切希望风筝制作这门古老技艺能“活”着传承延续。

陈士荣将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造型融入风筝制作

  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10月底,武汉市共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28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90人,其中70岁以上的接近70%。为拯救一些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该市以影像资料库的形式对其予以记录。陈士荣也将自己的制作技巧、经验,形成口录、文字和视频等资料。

  至今,受一些学校邀请,陈士荣依然坚持走上讲台,为小学生、大学生们讲解风筝起源、风筝制作。“我在讲台上讲授,几十上百的学生听课,他们中总会有几个人对风筝产生兴趣。”陈士荣的话语间透着自信。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