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摘:

上一页
下一页
1/1页 共0

“雕塑风暴”从北京刮起(1)

时间:2002-08-22文章作者:隗瑞艳
8月18日,800多米长的北京王府井步行商业街成了一个雕塑长廊,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在首站北京拉开了帷幕。此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雕塑界规模空前的学术大行动,还是艺术界的一件非常感人的公益行为,随后该展将在西部13省区、直辖市及上海等10个城市巡回展出,形成东西携手、南北应和的互动局面,掀起一股强劲的“雕塑风暴”。为何刮起“雕塑风暴”?中国的西部,是一片充满神奇色彩和富有无限魅力的热土,占我国少数民族族别总数90%的西部人民世代生活在那里。千百年来,西部的土地,积淀了极具中国本土文化代表性的悠久文明,拥有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和标志物。西部活跃着一支雕塑家创作队伍,他们与许多发达地区的雕塑家一起,以雕塑表现中国的民族精神,展现西部魅力,在国内外很有影响。雕塑艺术因其“立体性”“实物性”“真实性”,适宜露天全天候展出,适宜建立与观赏者亲密接触的关系,通过具体、生动、可读性极强的视觉传达,在西部大开发或其他重大主题的宣传中,具有特殊的优势与功效。此次“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组委会执行秘书长兼发言人、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邹文说:“以往人们忽略了曾被美术史印证的雕塑的教化与审美功能,现在应该充分开发雕塑资源,服务社会,服务国家。配合西部大开发策划举办的这次大规模巡回展,就是雕塑界尽其所能的一次集体作为。”据了解,这次巡展可谓“蓄谋已久”。举办者们看到,自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吹响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以来,人们对西部的热情越来越高,许多雕塑家认为,雕塑作品是使人们了解西部、感悟西部的一种难以替代的手段和途径。于是,在全国十大城市的繁华地段以露天形式巡回展览的构想得到了普遍赞同。展出的100余件反映西部风土人情和精神文化内涵的雕塑作品,成为一次直观西部、“触摸西部”的雕塑家群体的集体亮相。雕塑巡回展有哪些新闻点?“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虽是一项宣传西部大开发的活动,然而,此展更包含着多项新闻点:一批艺术名作原稿呈现。许多著名雕塑家反映西部、表现西部的作品,如潘鹤的《石油女工》、钱绍武的《陈子昂》、何鄂的《黄河·母亲》……因立于西部的景观之中,盛名远播,已成景点。这次巡展中出现了他们珍贵的原稿。暂时没机会到西部得见这些景观标志的人,在巡展中看到了它们弥足珍贵的初型。“艺术大篷车”宣传队一路抛洒热情。这次巡展,除注重现场展出影响外,还将利用数辆货柜车组成的雕塑家大篷车队悬挂标语,宣传雕塑界、文化界对西部大开发的关注和支持。这是一项极为感人的公益行动。以每件雕塑作品的创作费、加工费、材料费、包装费及首站运输费平均5万元计,120件雕塑的市场价值约为600万人民币?不包括一批著名雕塑家的名作增值?。但120位雕塑家均表示全部减免收益自费参展。北京环宇经典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无偿赞助巡展所需的其他基本费用130余万元。巡展省却了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经济目的、义务或压力,质本洁来,还将洁去,具有绝对的公益性、纯洁性和学术性。一批感人肺腑的雕塑作品,将引起人们对济贫、助学、帮残、普法、环保、计划生育等西部突出社会问题的关心。架上雕塑来到户外。学术性、探索性较强的雕塑,因产生于雕塑家的雕塑轴架,一般展示于室内小型展馆,被习惯称为“架上雕塑”。其特征是私人色彩较强,公众适应力较弱。本次巡展是将架上雕塑引到户外,在社会大众中求生存和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西部雕塑家崭露头角,锐气逼人。新疆、云南、贵州、内蒙、西藏等偏远省区的一批雕塑家,因缺乏作品参展机会,才华横溢人却未识。本次巡展将体现出许多“彝人制造”般的歌声,别开生面,使久埋的金子在巡展中闪光。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场雕塑展览行动。20多省市的雕塑家的120多件作品参加展出,巡展十大城市,行程约2万公里。现场观众人数将创新高。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成都的春熙路,是世界闻名的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根据日平均人流量的保守统计,雕塑在王府井街头地区连续展出8天,现场观众将超过100万人次,而南京路上的现场观众,则将超过170万人次,其他城市以平均8天20万人次计,“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的直接参观者可能突破500万。由此可见,它将创下有史以来高雅艺术大展参观人数的最高记录。悬念丛生。本次巡展展期长达半年,扩散面极广。许多雕塑名作的露天放置,均在繁华地带的公众之中,将构成对各地公民道德的检验。是否会丢失?是否会污损?又会不会出现商业干预?都令人关注。十城市随展进行的现场问卷调查谜解未知;长途运输、走南闯北的雕塑作品必定会被注入许许多多的故事。在这场连续剧般的巡展中,充满了奇趣、惊险和可观赏价值。“中国西部风”何以引人注目?这次巡回展览定位为公益性活动。在争抢项目工程风气的对比下,公益性展览更显出它闪光的一面。艺术家们可以发挥架上雕塑创作的优势,在特定的主题下,尽量自由地放纵创意和想象,其才智可得到充分展现,这是许多主张探索性和学术性创作的雕塑家们所渴望的。实际上,这次展览是主流的架上雕塑创作的户外演绎。以往,架上雕塑因私人化色彩浓厚、个人探索性实验成分较多,而只能深藏在雕塑家的创作室中,难与大众对话。架上雕塑被引到户外,雕塑家也开始由个人空间向公共领域进军,以调整自己的心态,正视和适应公众的要求,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许多雕塑家感到过瘾的是:室内的架上雕塑原只能在美术展馆中展出,体量有限,这次展览除了受运输条件限制,体量约束因素较小,故他们创作了一批较大体量的作品放在户外,首次体会到创作的大痛快。有的作品竟高达5米。户外的展出条件无疑给雕塑家提供了理想的展示空间。而闹市区中办展览的创新形式,则把雕塑家和公众拉得更紧密,使雕塑家更强化了社会意识包括大众审美的适应意识。公众也在与雕塑的接触中,消除了对雕塑的神秘感,而获得亲切感。“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具有严肃的主题导向及高水平的整体面貌。许多作品相当感人、令人印象深刻。著名雕塑家田世信的《课堂》表现两个苗族学童,以破旧的板凳当课桌,认真回答乡村教师课间提问的情景;同一题材的《教室外的学龄儿童》,则塑造了三个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在窗外翘望窗内的同龄人的感人瞬间。上海雕塑家塑造了一位建筑工人的形象,小憩于正午的阳光下,他平常一如我们身边不起眼的某一个进城民工,但正是这些平凡的人们顾不上自己在西部的家园而背井离乡地来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城市在发展,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来自西部的民工。浙江雕塑家送来的一件作品名为《甘霖》,几乎是用自然主义的手法选取了干涸的土地的几块裂片,上有呈圈状的水的“尸痕”,于无声处,惊人地触及了水资源保护的严肃话题。当然,并非此次展览的主题都是沉重的。其中不少作品不失令人愉悦的美感,或造型精巧,或优美如诗,充满装饰感、形式美质素,尽展西部魅力。有一些作品,则取立体写实的手法与技巧,活生生地塑造了各色西部味十足的人物形象,可谓栩栩如生。安徽高蒙、高山两位雕塑家创作的《西北印象》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另一类写实主义的具象作品,结合了现代人的风格,被用来反映西部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两难处境或戏谑性的人间世相。有的作品构思创意以精妙取胜,颇多设计性,如《天赐》,表现一头牛犊正在吸吮母乳,而母乳被用来表现为西部的山河,让人称绝;西北送展的《草原云》,将有经纬度象征的浮雕地图摊于四根方柱之上,上有云水翻卷,抽象美感很强。一批抽象作品的出现,更加强了这种“多元化的困惑”,令整个展览呈现出极强的包容性与丰富性。此次展览几乎动员了全国各地的雕塑界的重要代表,基本上能代表当代老、中、青三代雕塑家的当下水平和面貌,反映中国雕塑的发展趋势,是一次难得的雕塑学术实践。组织者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探索出艺术更贴近时代和生活,进入公众生活领域的有效途径,希望借助在大庭广众之中展示雕塑的办法来实现美的强制表达。王府井每日30万的观众潮可以让人相信,这样的目的是能够实现的。雕塑艺术在21世纪的动向看来是,更多地注入公共艺术的精神,更紧密地把公众意志融入艺术创作中,艺术将趋于走出私人色彩过于浓重的狭隘空间,在大众中实现辉煌的发展。下几站到哪儿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