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摘:

上一页
下一页
1/1页 共0

罗振玉的一生

时间:2009-7-25 7:47:10文章作者:余音
罗振玉,字叔蕴,号雪堂。祖籍浙江上虞,1866年生于江苏淮安,16岁考中秀才,后来参加两次乡试,都未中举,于是,断了科举念头,矢志走自学成才之路。1928年冬天,罗振玉举家迁离天津,在辽南新城旅顺定居,住在太阳沟扶桑町(今洞庭街),这里是日本高官住宅区,罗振玉的寓所为两栋二层灰色小洋楼,面海背山,十分醒目,被当地人称作“罗公馆”;不久,罗振玉又在寓所东边建了一座三层藏书楼,名为“大云书库”。当时,旅顺是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所在地。“满蒙独立运动”、“皇姑屯事件”等,都是在这里秘密策划的。九一八事变后,拖着长辫子的清朝遗老罗振玉积极参加了建立伪满洲国活动,1931年11月,他返回天津,协同日本特务将逊帝溥仪秘密偷运到旅顺。在大和旅馆里,溥仪在罗振玉、郑孝胥等人的陪伴下,与日本关东军进行了多次密谋,1932年3月6日,溥仪前往新京(今长春)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在与郑孝胥的“总理”宝座争夺战中,罗振玉败下阵来,只谋得了“检察院院长”一职。4年后,罗振玉彻底失宠,被迫辞职,返回旅顺,潜心著述。1940年6月19日,罗振玉溘然病逝,葬在水师营镇西沟村。而今,事过境迁,坟墓已经荡然无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罗振玉是长期生活并长眠于大连地区的最大学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罗振玉是谁,早已不甚了了;即使是对于研究者而言,要说清楚罗振玉是什么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育家。从1896年开始,罗振玉先后创办了农学会、《农学报》、《教育世界》,传播近代科技文化知识。1909年3月,京师大学堂农科(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创办,罗振玉出任监督(即校长)……在农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等方面,罗振玉都是先行者之一,有些思想,至今仍有启迪价值。比如,文字本来是思想文化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符号,应该讲究简便易行,好写好认。现在却刮起了一股恢复繁体字的歪风,实在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其实,早在1902年,罗振玉撰写了《论文字之关教育及改良意见》一文,针对中国文字“繁密过甚,殊费脑力”的“硬伤”,提出了改革文字的主张。古文献学家。1899年,甲骨文被人发现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1908年,罗振玉率先访知甲骨出自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弟弟前去求购,后来又亲自前往安阳实地考察,先后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1910年以后,他陆续出版了《殷商贞卜文字考》、《殷商书契前编》、《殷墟书契考释》等著作,为甲骨文研究奠定了基础。另外,他还在近代简牍学、敦煌学、西夏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研究成果。藏书家。罗振玉一生不置田产,读书、藏书、刻书、写书,乐此不疲。据说,他曾珍藏六朝人手写的孤本《大云无想经》,因此,就将自己的藏书楼命名为“大云书库”。大云书库藏有明清大内档案等珍贵史料约30万卷,甲骨文等文物数千件。1945年8月22日,苏联红军解放旅大地区,不久,就把旅顺太阳沟一带的日本高官住宅区改为苏军军官住宅区,罗公馆被征用,罗氏后人被迫搬进一家旅馆栖身,大云书库改作苏军招待所。由于时间紧促,罗家无力搬运,书库内的藏书和文物撒落一地,遭到哄抢,损失十分之六七。消息传到延安,毛主席十分痛心,立即指示东北局和旅大地委采取一切措施进行抢救,并要组织力量加以整理。1949年,罗家将整理后的藏书捐献政府,辽宁省图书馆得到善本16010册、家刊本4万余册,大连图书馆获赠了9万余册图书、4万余册家刊本及一批金石拓片等。2006年,罗振玉之孙罗继祖再次捐赠大连图书馆,共计图书2300种、5477册,大连图书馆特意开辟“罗继祖文库”专室予以收藏。“伪君子”。罗振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在《我的前半生》中,溥仪曾对自己的师傅做了毫不客气地揭露:“罗振玉在古玩、字画、金石、甲骨方面的骗钱行径,是由来已久的。……有人说,罗振玉人品固然不佳,才学还好。据我看,他的才学究竟有多少,也很值得怀疑。在伪满时,有一次他拿来一批汉玉请我观赏。我对汉玉说不上有什么研究,只是因为十分爱好,收藏了不少,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当然,所谓汉玉,并不是非汉朝的不可,这只不过是对古玉的惯称。我看过罗振玉拿来的汉玉,不禁对他的‘才学’暗吃一惊,因为全部都是假货。”也有人将国学大师王国维(罗的儿女亲家)的跳湖自杀归结为罗振玉逼债所至……这些说词,是客观评价,还是另有缘由?真的难下结论。不管怎么说,罗振玉是一个复杂之人,不高不大,更不全。罗振玉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还是一个出版家和书商,曾“釜中求鱼”,举债刻书,经营墨缘堂多年,从35岁至71岁,他先后刊印了《雪堂丛刻》、《雪堂金石丛书》、《敦煌遗书》等丛书21种。他还是一个书法家,正篆隶草,无不精通,是将甲骨文字引入书法艺术第一人。据统计,终其一生,罗振玉的论著编述有340多种,整理校勘印布的各类文史资料640多种、1589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罗振玉逝世以后,对其研究一直比较薄弱。近年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和认识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对于学者来说,因人废言,受冷落的不仅仅是当事人,受伤害的更是文化事业和子孙后代。2005年4月,张本义、萧文立编纂的《罗雪堂合集》由华宝斋书社宣纸线装精印出版。全集共38函、190册,收录了罗振玉学术论著172种。这是罗振玉学术论著第一次全面系统整理出版,规模之大,印制之精,考订之严,均属罕见。在《序言》中,大连图书馆馆长、著名书法家张本义中肯地指出:“罗雪堂先生一生嗜古、传古、考古,是中国传统学术上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是当之无愧的整理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不世出的大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罗雪堂先生辛勤无私的劳作,现代对中国传统学术研究几乎不可能达到现在的程度。”屈指一算,罗振玉已经逝世70年了。由他悉心收集了几十年、聚集于大云书库的图书册页,也早已云散四方,再也没有团聚之日。但是,罗振玉在中国文化建设方面的杰出贡献,犹如汇入中华文明洪流的滴滴泉水,身影难觅,却又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