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摘:

上一页
下一页
1/1页 共0

当平面设计遭遇经济危机

时间:2009-2-1 20:23:31文章作者:祝 帅
2008年岁尾,经过重重选拔,深圳最终获联合国授予“设计之都”称号;12月,轰轰烈烈的“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顺利落幕。这是一种真正尊重平面设计专业的政府行为,还是仅仅出于在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说,平面设计对于经济建设的意义逐渐得到重视。也许平面设计的经济和文化价值还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为整个社会所接受,但这样的努力的确要比圈内小范围的几个展览来得有意义得多。或许是被“奥运”这样宏大的主题冲淡了我们的议事日程,或许是受制于“不景气”的大的经济环境,作为服务业的中国平面设计行业在2008年的表现可谓“不折腾”。给我们留下些许印象的圈内活动,有在英国举办的“DesignChinaNow”中国当代设计展、上海新闻出版局“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设计”和刚刚落幕的“社会能量”荷兰设计展等。而对于所谓“国际大奖”,或者又有几位中国青年设计师加入AGI(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这样的事件,似乎不太能成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对于与奥运亲密接触已达数年的平面设计界来说,似乎早已没有了几年前的激动。或许因为平面设计师参与奥运的设计项目在2008年以前就已经基本完成,或者说奥运设计给中国设计师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与思考,总之,平面设计的“奥运梦”似乎就在这样一种平淡无奇中黯然过去,从2008年开始,中国平面设计正式进入了“后奥运时代”。尽管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团队也成为千百个受表彰者中的一员,但奥运会并没有实现平面设计师提升社会地位的初衷。更严重的是,与奥运接踵而至的震惊全球的“奶粉”事件和经济危机,在拷问着中国广告和商业设计的良知和公信力的同时,也把整个行业推到了一个悬崖的旁边。在圈内,近段时间被重复最多的一句话,或许就是听到设计师们抱怨平面设计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大家在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个当代中国平面设计史上的传奇年代。那正是中国平面设计从无到有、从启蒙到赋魅的一个关键时刻。以logo、VI为代表的平面设计,其商业价值被无限地扩张,引得企业和广告主不惜重金来完成设计营销,平面设计师一度成为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在高校中,无论师资条件是否具备,建立设计学院和开设平面设计专业,似乎也成了一种时髦。然而仅仅10年,平面设计就需要“而今迈步从头越”了。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的人数将突破611万,这个数字比2008年增长52万人。这么多的毕业生中有多少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不得而知,但在这全球经济危机的时刻,有多少企业、设计公司有能力为其中的平面设计毕业生“买单”,却着实成了一个令人焦虑的问题。2008年,题为“I’mhere”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毕业展如期举行。这个取材于《圣经·以赛亚书》的主题让人们看到毕业生对于一个理想的社会位置的渴慕,但实际情况如何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王敏教授说,这两年中央美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找到起薪两三千元的工作就已经是非常理想的事情了。这个数字和10年前的状况已经无法同日而语,而这仅仅是中央美术学院一所学校的情况,但它间接反映的是首都北京的就业市场。在金融危机面前,有人坚持。在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大力倡导文化创意产业、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等一系列经济政策面前,中国设计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政策契机,有人认为“平面”的复兴指日可待,有人则喊出了平面设计的终结论——即面对新媒体对于整个设计行业的冲击,面对甲方(企业和各类客户)在新的媒体传播环境中对营销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平面设计行业的盈利模式和生存环境行将终结。平面设计还很年轻,怎么就老了呢?各行各业数算自身30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平面设计界的热情并不高,但毕竟还是有了一些总结与反思。2008年,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最早开始介入中国内地现代设计进程的王受之作了“中国设计三十年”的演讲。《中国当代平面设计史》也在筹备撰写,在我们看来,30年只是中国平面设计行业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平面设计,还仅仅是“在路上”。10多年前,我曾预言经济周期的循环将会对中国当时大跃进式的平面设计热造成致命的冲击。即便不是遭遇到当前的经济危机,平面设计在国际领域内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也已经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平面设计的市场份额或许会萎缩,但只要传统媒体还没有到崩溃的边缘,传统的平面设计一定还会有其用武之地,这个行业也还要存在下去。只是,面对技术和媒介环境的创新,面对客户营销需求的变化,平面设计自身的确需要经历某种“变革”。这种想法或许可以概括为“变革论”。眼下未尝不是平面设计综合拓展、孕育转型的某个理想的时机。面对30年不遇的经济危机,已经步入“后奥运时代”的中国平面设计何去何从?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设计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