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摘:

上一页
下一页
1/1页 共0

台湾画家刘国松素描

时间:2002-09-16文章作者:孙丽萍
初识画坛前辈人物刘国松,是在“世界画家看上海”活动上。参加活动的23名画家来自世界五大洲的20个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不过即使在这些最具个性的人群中刘国松也很醒目。当众多中外画家在上海博物馆陶瓷馆里对着满目国宝奇珍频频按动相机快门,刘老却蹲在一面镶满陶器瓷器碎片的墙壁面前,从口袋里掏出老花眼镜,仔仔细细地观摩制作工艺的说明。看见记者对他注目,他慈祥地一笑说:“你看,连陶器都有如此之多的技法演进,国画怎能死守笔墨不知创新!”寻常一句话,便透出他的个性。刘国松14岁学习传统国画,20岁改习西画,25岁从台湾师范大学毕业创立“五月画会”,发起现代艺术运动。在而立之年,刘国松重拾传统水墨,却又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对传统国画的笔墨注入西方绘画的诠释:笔就是点和线,墨就是色和面,皴就是肌理,同时更提出“革中锋的命”、“革笔的命”、“建立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的新传统!”刘国松的绘画主张虽然在当时离经叛道,激起轩然大波,现在却已经广为海内外水墨画家接受,许多美术系课程已经开始现代水墨画的教学。同时他不断试验发明新的技法,用拓印、撕贴、碰洒、特制的纸张……创造出变化多样的个人风格。他的作品一时从太空俯瞰山川,一时从地球又遥望宇宙,大开大阖、天马行空,一新传统文人画的狭窄意境。从1965年以来,他已经在全世界应邀举行过80多次个人画展。不过这位国画界的老顽童似乎对自己的成绩还并不满意,他对记者说:“现在无论大陆还是台湾的年轻人中,熟悉西洋画的远远超过传统绘画,可见国画还未能跟上时代变化。”“石涛早就说过,笔墨随时代,中国古人都知道绘画要体现时代精神”,刘国松说到这里用手指在空中虚虚一划:“不是这些外表的东西,而是中国在这么一个新时代中内在的面貌、精神、气质。即使是形式上的创新,也不能哗众取宠,要有深刻的思考有社会意义。”刘国松1981年就在大陆举办画展,是台湾画家大陆行的第一人。上海对他来说更不陌生。他上个月刚刚在上海美术馆举行了“七十大寿”回顾展,这个月又随着“世界画家看上海”活动再次来到上海。不过,虽然频频造访,还在浦东买房安家,刘老却向记者坦白说还从来没画过这座繁华都市。此次上海举办为期10天的“世界画家看上海”活动,给画家们出了“命题作文”:以上海为对象,题材不限,尺寸不限,每人两幅!9月11日晚上8点,画家们登上游轮游览灯火璀璨的黄浦江。不少画家偷偷告诉记者他们有点为作业发愁,只有刘老胸有成竹地笑呵呵:“我早就想好了!我就画这个浦江倒影。这一路上水里的光影色彩漂亮得很,我一看这水,灵感就来了!”有一件事虽然历时弥久,在他的记忆中却印象弥新:多年以前,他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与一位加拿大中国研究专家交谈。这位专家分析说:19世纪是英国引领的殖民世纪,20世纪是美国倡导生活方式的世纪,而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认同的世纪。那次交谈令他兴奋许久。“中国一定会强大!”刘国松的语气就像对他的艺术一样确信不疑,一样激情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