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摘:

上一页
下一页
1/1页 共0

城市变革推动绘画变革(二)

时间:文章作者:李松
二十世纪中国画中的现代城市题材创作岭南画家高剑父在《我的现代绘画观》一文中提出他所主张的新国画在题材上,眼光要放大,“要写各国人、各国景物”,“我的风景画中,常常配上西装的人物与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电杆等的科学化的物体”。他于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画《天地两怪物》,画中出现飞机与坦克车,“国画界的先生们就哄动起来,大骂特骂,有斥为‘画界的叛徒’,有斥为‘不入书画的俗物’”。这种主张与创作试验,反映了人们要求改变中国传统绘画题材、面貌,切入现实生活的愿望。三十年代中期,也曾有人著文,期望徐悲鸿脱出古典题材,以其熟练的画技,描写工厂中的旋轮、大都市的通衢、战场上的烽火,以及贫民窟的生活。⑧“写各国人,各国景物”、画“大都市的通衢”,已不限于在画中加入一些具体的现代事物,而要求表现现代都市的人文景观了。事实上,不是那些现代事物与都市题材不能入画,而是画家尚未找到适当的绘画形式与表现语言,一些描写显得很生硬、不自然、不和谐,而更主要的不是题材问题,而是画家在处理现代题材时,是否具备了现代审美意识,并在艺术表现上比较好地解决了绘画语言的转换问题。“写各国景物”倒也难不倒中国画家,特别是外国古典建筑,在一些有写生根底的画家笔下,能够画得很从容。1957年李可染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写生。他坐在小板凳上画麦森教堂,用毛笔从塔尖画起,直画到纸的下端,画面完整,高耸的建筑、络绎的人群尽收入画中,令围观的群众为之惊奇:“想不到这个地方竟有这么好!”傅抱石访问捷克,关山月在波兰,赵望云、石鲁去埃及,也都留下不少很好的写生作品。五六十年代,中国画家为新中国的工农业建设所鼓舞,积极投入各种新题材的创作,由此而推动了中国画的变革要求,1954年,张仃、李可染、罗铭江南水墨画写生;六十年代初,傅抱石率领的江苏国画工作团两万三千里旅行写生,关山月、傅抱石的东北行;都是中国画发展的重要阶段性标志。突破了已往的创作模式,拓展了创作领域,城市题材和过去从未涉足过的煤海油田、水利工地等内容都得到了创造性的表现。中国现代城市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以前,城市景观是新旧参差、代谢的渐变过程。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年间,很多城市发生了巨变,在一些特区,特别是像深圳、珠海等城市化程度很高的新兴移民城市,其现代化的程度一日千里。现代城市的发展向当代文学艺术提出了要求,要求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有其应有的位置,要求美术创作能够把握现代城市的内在精神、时代的脉搏、文化的特殊氛围,画出它多姿多彩的面貌。尽管多年来,中国画家已积累了不少表现现代城市题材作品的经验,出现了不少很好的作品,但从总体上说,还显得认识不足、热情不足,技法表现经验也还不够,还很少有以城市题材为专擅的中国画家。这些缺憾在九十年代以后有所改变。旅居海外的画家徐希等人,把传统水墨画技法创作经验运用于表现欧美等地处于扩张、成熟阶段的现代城市环境、文化空间,磨合、探索、创造,他们的艺术成就为朋辈和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徐希早年学习版画,八十年代初转入中国画创作,他将速写中大块黑白对比的效果转化为中国画的笔墨效果。将人烟辐辏的城市景观置于夜景、雨景、雪景之中,从云烟变灭中去捕捉城市的“表情”。风俗性的内容也是徐希绘画的一个特色。八十年代中期向海外拓展,四年之中跑了二十几个国家,他在创作中努力区别、把握对异域风物不同特点的感受,也在绘画工具材料上进行各种试验,但始终没有抛开毛笔和宣纸,没有改变中国画的基本面貌。1989年,徐希到美国纽约,他以中国画家对自然界万象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感受去体察现代大都市的心音,创作出了40幅的《曼哈顿组曲》。作品充分发挥了水墨画墨渖淋漓的表现效果,有抽象因素,而又不同于泼墨泼彩的大写意。作品不拘泥于生活表象,让人感受到的是现代城市的内美和永不止息的律动。从动与静、模糊与清晰的对立与映衬中构筑他的形象世界,也以此避开了前辈画家在绘画语言运用中常常遇到的尴尬。徐希的现代都市水墨画并不是唯一的创作道路、创作样式。当代许多优秀画家,如袁运甫、姚奎等人也都在城市题材创作领域进行开拓,创造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其成功的经验证明着中国传统绘画能够适应现代和未来时代要求的巨大生命潜力。城市今后的不断发展变革进程中还会给城市题材提供无比丰富瑰奇的创作主题与素材,并对中国绘画由传统形式向现代形态的变化起有力的推动作用。城市题材绘画有久远的渊源,但它在传统绘画中一直没有确定的位置,有时从属于人物画,有时归附于山水画。它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画科,在未来岁月的存在和发展,将愈来愈显示出它不可取代的独立价值。注:①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②《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之一。③《东京梦华录》卷二。④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⑤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一。⑥郑振铎《清明上河图的研究》(见《郑振铎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⑦据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先生见告,中国历史博物馆还收藏有不少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及描绘古代边疆生活的画作。⑧参看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第116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