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摘:

上一页
下一页
1/1页 共0

读张晨初油画

时间:2003-04-30文章作者:张祖英
上周,两年一度的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终于开幕了,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现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的张晨初以其充满人文关怀、技巧扎实且有着独特风格的油画《大志和他的姐们》获得了一等奖。展览会上作品所传达的巨大的人物表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正是你我的画中人,在浮光掠影的背后,究竟有着一种怎样的状态?这些都令人关注和深思。其实,早在三年前初出茅庐的张晨初就引起了艺术界的强烈关注。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对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张晨初的《边缘人系列》,着眼于身处城市边缘位置的无产者、青年艺术家等一类的小知识分子,他用关注的眼光挖掘这些周围熟悉人物的灵魂世界,对他们精神世界的探索,折射出画家对时代变迁的独特感受。这类题材在当前的画坛已有越来越多的展现,而张晨初则是打破常人的观察视角,用大画面切割的形式、放大人物的局部。运用光影变幻所形成抽象的黑白变化,他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恣意涂抹色彩,汇成总体视觉的强烈感受。而反映在他作品的画面中的光斑处理特殊效果,则展现了他个性语言的一大特色,他说:“我企图利用抽象的晃动光斑将动感引入画面,把时间嵌入人物的脸上,把瞬间化作纪念式的静止。”这光斑既是形式语言上的创新,又是表现特定人物精神世界的最合适的载体,诉说着生存状态甚至生命的不可知性;或奋发达观,或漠然无奈相互纠缠的隐秘王国。他早期的《边缘人系列》和到上海后创作的《哥们姐们》系列,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时代巨变下不同人物的精神心态。张晨初在2002底年还创作了《大师肖像系列》,包括《白石》《天寿》《宾虹》《大千》和《悲鸿》,充分显示了其深厚的底气和以自己的方式面对传统的勇气,这组作品通过其特有的写实加抽象光斑的语言,较好地解决了艺术家对大师的个人理解和大众共识的统一;在追求大师形神兼备的同时,通过光斑的营造达到了一种“非真实”的陌生状态。《大师肖像系列》针对五位大师的个性特征,在图式的处理、笔法、色彩及光斑的运用上都具特色,如在《大千》中,他借用张大千绘画中的泼墨彩绘的语言符号进行创作,使欣赏者不仅看到了大师的形象特征,更加直白地领悟到大师内在的文化品格。在《白石》中,大师的脸更像是一块风雨巨石,上面刻满了中国近百年沧桑的历史,其间的一抹光辉,既是其人性之灵光所在,又昭示着中国艺术又一个光明时代的到来。从张晨初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师的成就不仅仅是过人的光环,优秀的传统依然在我们前进脚步中起着重要的助力作用,如何面对他们仍是我们今天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张晨初的作品浮光掠影的处理方法所形成的虚化幻想的诗意创造所取得的成功以及富于个性化艺术语言形式,与他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在美术学院刻苦的探索和不间断锤炼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分不开的。生活中的张晨初透着股南方人特有的气质,身材削瘦,不善言辞,有着很好的感觉同时勤于思考并有着一股勤奋和坚毅的劲头。认定一个方向,就会不知疲倦地全身心投入。我不禁为他对艺术的真挚所感动,体会到他走上艺术之路的艰辛努力,我们从他大量的色彩写生、野外写生训练中,可以看到他细心琢磨大自然阳光下左右推移光斑,晃动所形成的扑朔迷离神秘莫测的敏锐的感觉,熟练的掌握了表现这种特殊形式的技术能力,为鲜明的展示主题起到了保障的作用。人们评论他的作品“远看震得住,近看有门道”,张晨初的画在绘画的主题与艺术表现能力达到了有机结合。正如,去年“大陆高等美术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在台北展出期间,中国旅法艺术家钟耕略先生的评论:“《边缘人系列》出类拔萃,并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张画别出心裁之处,乃是利用光影投射在脸部的斑驳变化,组合成这一戏剧性的特效。”从张晨初的绘画风格和艺术表现技巧来看,应属于写实主义范畴,在当代这仍是中国油画的主流。但张晨初这一代年轻写实画家的创作所体现的风貌来说,已不是人们原先概念中的写实绘画,它更多地蕴含了对中国当今社会的个性思考。具有当今时代特点和创作个性的追求,有着明显的中国气息,因此张晨初的《边缘人系列》、《哥们姐们系列》、《大师肖像系列》等一些作品的创作成功,正是契合了我国写实绘画在创作上的新的一种变化。张晨初的艺术探索为我们启开了他心中的宇宙,他以真诚的心态真实的画出了自己的感受,体现了正在崛起的新一代画家的心灵世界和对社会的思考。一个奋进的时代将会给予他新的机遇,值得他去奋发努力与把握。(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秘书长、中国油画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