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浪游海外的隐衷

时间:2004-10-22文章作者:
新中国成立后,画家张大千羁留海外,为世人诟病,其实张大千自有一番隐衷。1949年,全国文联与全国美协于北平相继成立,徐悲鸿托人带来亲笔信,邀张大千前来北平。初接来信,张大千欣喜万分,但又因家眷弟子无法安顿而搁置。转眼到了9月,张大千受印度方面的邀请去办画展。临行时,他向家属及门徒交代家中所剩敦煌壁画的处置动向:“这200多幅画当年我耗尽心血,来之不易。多次有人高价求购,我都拒绝。因为这是祖国的文化遗产,日后总要交给政府的。此去我万一回不来,你们就把它交给当权的政府来保管。”出川后,张大千没有直接去印度,先在港澳暂留,10月间到台北举行画展。在台期间,正值四川局势混乱,便立即返回成都。见张大千突然返回,家人惊喜交集。原以为全家都可离开四川,但最终到手的却只有3张前往台北的机票,于是除了张大千、四夫人徐雯波与一个小女儿外,其余家属只得留在成都。从此直到离世,张大千终未回到故乡。飞机一抵达台北,张大千就前往香港。1952年8月,他从香港移居阿根廷。这一来,离祖国更远了。按他的说法是,希望能将中国画介绍到西方,同时访求流失海外的中国历史名迹和书画墨宝。张大千居阿根廷期间,他的二夫人曾正容与儿子张心智,按照他离川时的嘱咐,把放在家中未带走的、当年临摹的125件敦煌壁画全部交给四川博物馆保存,完成了他的心愿。1953年,张大千从美国回阿根廷途中,在巴西停留访友。在圣保罗市附近,看到一块地方极像故乡成都平原,他买下这块地,决定移居到这里。为纪念故土,他把圣保罗音译为“三巴”(四川古时分为巴县、巴东、巴西三郡之意),又将自己的居住地称为“摩诘山园”,以纪念我国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字摩诘)。这一住就是17年。50年代初期,文艺界的思想斗争接连不断:“批判武训传”开其端;接着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继其后,又有“反胡风”……这时虽然还未触及中国画界,但对张大千却有种种议论。有说他“破坏敦煌文物”,有说他有三妻四妾,生活糜烂,也有说他去国外是叛国……总之都是不利之词。1956年10月,于非以老友身份写篇《怀念张大千》的文章发在香港《文汇报》上。文中希望他能回来看看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当时新成立的北京画院仅任命副院长(于非系副院长之一),空缺的院长位置即是等待张大千来补阙。1957年春天,张大千托一位印尼华侨捎口信给中央一位领导人,说他想回来看看。可惜答复还没有作出来,“反右”运动就开始了。海外为之震惊,张大千由迟疑到最后断了回国的念头。又是20多年过去了,张大千的画展曾在欧、美、日本及东南亚等二三十个国家巡回展出,着实地宣扬了中国文化。还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张大千周游世界各国,但他从未向居住国提出过入籍要求,始终保持着华夏子民的身份!张大千住的园林虽宛如故乡山水,但他总觉得是寄身异域,心境不佳。他曾告诉台北报人谢家孝说:“巴西好地方,可惜太寂寞!”流露出海外游子的孤凄情绪。张大千自巴西移居美国后,虽频频去台湾、香港,以此稍解故园之念,但他仍向友人坦言:“我住在美国这几年,总觉得身体不舒服,有人说我害的是‘思乡病’,我从来不否认!”祖国大陆一时回不得,张大千终于决定去台湾定居。1976年1月下旬,张大千正式申请移居台北。1977年5月1日,张大千率全家离开美国前往台湾。甫下飞机,呼吸到乡土的气息,他感慨地对众人说:“我好想家乡哟!”1982年初,大陆已开始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一位美籍人士从长江三峡入川访问后,到台北来拜访张大千,并赠送了一份他渴望的珍贵礼物——一包“故乡成都平原的泥土”。手捧泥土,他热泪纷纷下,并把泥土供奉在先人灵位前。80多岁高龄的张大千已临人生大限,这些年他与子女或子侄只能通过电话互诉思恋之情,这常使他老泪纵横,伤心欲碎。而大陆传来一些老友过世的消息,更令他伤心不已。1983年4月2日,张大千的人生之旅终结,享年85岁。(黄艾华摘自《纵横》2004年第7期作者民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