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

时间:2009-4-9 21:52:35文章作者:士恒
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屹立着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凝聚着中华民族不屈的力量。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纪念碑。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自此以后,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便紧张开展起来。1952年5月1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成立。当时的北京市长彭真担任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明之为工程处处长。工程处下又设设计、施工、采石、美术工作等7个组,其中美工组的任务是负责拟订浮雕题材、设计图面及制作浮雕等工作。当时委员会还决定,人民英雄纪念碑应建成伟大而永久的革命纪念物,必须集中全国最优秀的人才从事此项工作,必要时可以通过中央人事部,向全国各地调用干部。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民英雄纪念碑美工组副组长彦涵回忆,在纪念碑创作初期,有一批优秀画家,主要是中央美院的教师,参与了纪念碑的浮雕画稿工作。回想起当时的创作过程,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组的王朝闻记忆犹新:“当时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庄严的政治任务,开渠先生还欣然接受我的建议,约请董希文等诸位已有多年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经验的画家参加浮雕的构图设计。”画家们的画稿设计对纪念碑的浮雕创作,起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发现比较完整的画稿有《渡长江》和《南昌起义》。《渡长江》的画稿主要由彦涵设计,据彦涵回忆:“稿子画了三遍,最初是10块基本浮雕的方案。后来又改为8块浮雕,又重新构图。送上级领导审看,认为方案基本可以,又画第二遍。有的稿子不能很好地表达题材的意思,又画第三遍。”《南昌起义》的画稿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油画研究班主任王式廓设计。当时,王式廓为了完成这个重大任务,花了很大的力气,在家里画了很多草图,现在王式廓家人手中还保留着他当年画的6幅草图。这些画稿都是很珍贵的历史资料,令人遗憾的是除了他们两人的画稿外,其他画家的画稿目前还没有被发现。这几位画家是:艾中信(《虎门销烟》)、李宗津(《太平天国》)、董希文(《武昌起义》)、冯法祀(《五四运动》)、吴作人(《五卅运动》)、辛莽(《抗日战争》)。1953年六七月间,参与纪念碑浮雕画稿的画家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以后的工作基本就是雕塑家的事了。从那时开始,雕塑家们就开始创作纪念碑泥塑小稿,尺寸与构图相似,约为30厘米×80厘米。1953年10月至12月初,刘开渠同9位雕塑家到山西大同、云冈、太原晋祠、天龙山、平遥;河北响堂山;陕西西安、顺陵、霍去病墓;甘肃麦积山;河南洛阳、龙门、巩县、开封;山东济南、长清灵岩寺等地,参观考察了大量的古代雕塑,为纪念碑的雕刻积累了大量素材。据当时参加浮雕创作的中央美院雕塑系毕业生李祯祥回忆:“经过对古今中外许多浮雕进行的分析研究,确定现在的风格,即浮雕人物比例适当,场面宏伟、生动活泼,表现内容深刻。与广场建筑不仅在色彩上,而且在比例上、体量上均比较协调。”纪念碑的真正实体创作主要由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王丙召、曾祖韶、张松鹤、萧传玖等8位雕塑家主稿。8位雕塑家既遵循纪念碑设计的总体要求,又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拥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时任中央美院华东分院院长的刘开渠主稿《胜利渡长江》。这块浮雕是纪念碑上最大的浮雕,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壮观场面。刘开渠谈到浮雕构图时特别强调了形式感,对于浮雕创作,他不仅重视整体的宏观效果,也注重细节刻画。他曾向参与纪念碑浮雕设计工作的浙江美院雕塑系主任王卓予教授要了很多南京帆船的照片,还就渡江战役所用的武器造型向陈毅元帅和陈赓将军仔细询问过。当时的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滑田友负责纪念碑浮雕《五四运动》的创作。他从中国古代画家南齐人谢赫的“六法”中概括出了雕塑艺术的原理,又将西方的解剖学运用其中,这种做法有效地将西洋雕塑的严谨和中国雕塑的写意结合在一起。王临乙是中国现代雕塑事业的拓荒者,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央美院教授、系主任。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五卅运动》是其代表作之一。生于上海的他,亲历了在1925年5月30日一万多人的工人游行与集会。面对帝国主义的暴行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王临乙深有感触。经过反复考虑,王临乙决定在浮雕创作中采用整体统一的造型,将人物的鲜明影像置于一个连续性的运动过程中。早年留学日本,有着革命经历的老艺术家萧传玖是浮雕《八一南昌起义》的主稿人。他的作品以造型准确,人物神态生动见长。《南昌起义》浮雕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向反动派打响第一枪的壮丽战斗情景。主稿浮雕《虎门销烟》的曾竹韶教授早年在西方许多国家学习考察,对西方雕塑传统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当他到英国伦敦参观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展览时,惊叹祖国艺术传统的悠久与杰出,萌发回国学习民族传统雕刻艺术的念头,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回到祖国。他在创作中反复推敲人物的形态,注重对人物的精神刻画。《虎门销烟》浮雕人物虽然不多,但是刻画得形象生动,这也是他尝试结合西方雕塑与民族传统技法创作新题材雕刻作品的一个开端。傅天仇教授主稿的浮雕《武昌起义》,其表现形式和塑造手法是叙事体的、现实主义的。画面中精细刻画了辛亥革命先烈举枪冲击湖广总督衙门的英雄形象和壮烈场面,冲锋向前的起义军形成一股锐不可挡的洪流,总督府的匾额已经落地,象征清王朝统治的黄龙旗也被起义军踩在脚下,赞颂和讴歌了为中国革命事业披荆斩棘、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行者们的精神。张松鹤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主稿的浮雕《抗日游击战》表现了青纱帐里,抗日游击战士奋勇向前的形象。作者在作品中强调了典型环境,加入了青松、高粱等背景,使得这件浮雕别具一格。主稿浮雕《金田起义》的王丙召,接受任务以后,亲往广西桂平县金田一带山区徒步实地考察了一个多月。他对每桩革命事迹的特征、细节和当时太平军战士的服装、枪械、用具,都经过认真地、一丝不苟地研究和探索。后期创作时,他把工作室设在天安门广场一角的一个席棚内。不避寒暑,夜以继日地在里面工作。当时,彭真市长曾亲自到工棚来看望这位满身泥水和汗水的艺术家。伟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5月1日。艺术家们的心血都凝聚在纪念碑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的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上。这些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共有约170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有力地勾画出我国近百年来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