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版画展的启示

时间:2011-2-13 16:20:42文章作者:林 木
上海美术馆2011年开年第一个展览,给了著名版画家徐匡。其隆重程度,在该馆的画家个展中也是不多见的。版画是各画种中最弱势的画种之一,徐匡的版画又是该画种中的黑白木刻。徐匡虽然著名,但又是艺术家中少见的低调的画家。虽然获了不少重要的奖项,但他在70岁之前居然没有举办过一次个展,他的展览何以会引起如此的重视和关注?在研讨会上,一个直接的印象就是大家对徐匡怀着深切的敬意。是什么让大家崇敬和震撼?其实,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的是两个被美术家们几乎要忘掉的常识:生活与技艺。半个世纪以来,徐匡一直在生活中完成自己的艺术。他的确是个纯粹的艺术家,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性情中人。他极度地爱我们这个国家,极度地爱我们的民族,也极度地爱他无数次去过的藏区和藏区人民。从20来岁中央美院附中毕业主动到四川工作至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他无数次深入藏区去体验、去感受、去感悟,他去捕捉无数让自己感动的生活细节,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去表达。他经常在谈到他所经历的生活细节时感激动容。我们在他的画作面前的感动与震撼,不正是源于徐匡原初的感动与震撼么!然而,感动只能来自生活!其实,每个人都有来自生活的感动,艺术家所以为艺术家,就是他们可以把这种精神性的感动物化为艺术,再以这种情感的艺术去感动欣赏艺术的观众。从这一角度来看,艺术又这么简单。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感人的道理的确属于常识。但现在的问题是,美术界普遍地忘掉了这个常识。上世纪80年代初,艺术的自律性时髦,全国都关注形式美,关注点线面色彩关系,包括后来国画界对笔墨的夸张式的强调,使整个美术界开始割断与生活的联系,与源于生活的情感传达的联系。前不久看倡导形式美和点线面的吴冠中的大型展览,看到最后几十幅作品时,已在大同小异严重雷同的点线面作品中看昏了头,尽管老人家还强调过“风筝不断线”,他的多方面贡献也极为杰出。但生动丰富的现实被抽象成大同小异的点线面之后,其上天赋予大自然形象的无比的生动、独特、鲜活与丰富丧失了,感动从何而来?另一严重的问题,则是在“当代艺术”的影响下,本来长于感性的艺术家偏偏要在自己弄不懂,至少不内行的哲学、政治、观念、“问题”中去折腾,这种扬短避长的错误倾向居然成了艺术界的主流倾向,这样,艺术离生活越来越远,离感动——当然就更谈不上“震撼”——就更是远而又远了。徐匡艺术的另一启示是重视绘画的技艺。忽视乃至蔑视技艺,又恰恰是今天美术界又一大问题。徐匡有一套绝活,他可以把在木板上的素描稿在无黑白稿的情况下,用刻刀即时随机地刻制成刀法极完美而极严谨的黑白木刻。其走刀之准确,排线之严谨,黑白疏密与造型关系吻合之贴切,刀法变幻之复杂丰富,对物象造型与木刻黑白关系及刀法处理的复杂对应与概括组合之精妙,都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当你知道这一切是在没有黑白成稿的情况下随机性地自由处理的结果,你如果还懂得黑白木刻在创作上的难处,你肯定会吃惊于徐匡那套绝活绝到何等程度!那是一套绝对无法重复也绝对无法模仿的绝活!木刻界一些资深专家们何以会对这个不事张扬的低调版画家表示出那种公开的“敬佩”乃至“崇拜”之情,行外的人是很难理解的。我想,徐匡的这套绝活,不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亦当为国际版画画坛所罕见。然而,当今画坛却有一股忽视乃至蔑视绘画技艺的风气。由于冒充思想家的画家多了起来,对观念概念的强调,炒作对成名的短平快效果,在技艺上下功夫被认为是多余或层次低。然而,真正优秀的艺术家,却必须有一套别人无法仿效的技艺,这种技艺又是其独特风格的标志。张大千强调的画家之画,亦含此意。生活与体验,技艺与传达,其实是艺术所以为艺术的根本。徐匡艺术对今天我们的启示,就是回到艺术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