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追求艺术的真与诚

时间:2002-03-20文章作者:锺丽明
八十三岁的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瘦削的脸上,印记着上世纪饱历的风霜雨露。虽然访港连日来马不停蹄地活动,但每次谈起艺术,吴冠中都会忘却疲倦,顿时年轻起来,声调中气十足。吴冠中现时的工作单位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不过,他只间中出席讲座,为学院的教育规划提意见。在家有时候作作画、有时候写写文章,晚年的吴冠中说自己不容易「怀孕」(有创作灵感)了,因为以往生过那麽多孩子(作品),而他又一向不愿意重复,每次都要寻找新的思维。他说:「当人走到一定的高度,再上去已很困难,现在我的作品,较多是表达人生的感悟和感慨。……毕竟年纪越大,对人生的感悟较多,希望在艺术上走得更深远一点。」例如他画了一系列以都市为主题的作品,因为他看到太湖里到处都是鱼网,在湖里的鱼不能自由地游来游去,遂感觉到自己身处的都市,高楼大厦的线条就好像网,人们都在网之中挣扎奋斗,逃不出生活的网。又如有些作品表达了岁月催人的感慨,他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感觉很快过去,我将四季都绘於同一画上,四季不分,表达了四季匆匆的感觉,这些都是我晚年的感触。」由於画作增加了对诗意与思想性的追求,吴冠中的近作,总体来说,多了点抽象性,那条「风筝线」也越来越隐蔽。他说:「因为诗与画的结合,通常由抽象来接合比较容易。诗与画手法不一样,但意境相通,往往从抽象中来接合,具象的距离则较远。」吴冠中一直坚持着「风筝不断线」的艺术理念,那条「线」就用来联系广大人民的感情交流,不论作品具象或抽象,最终仍有可辨识的母体形象。今天,吴冠中的作品仍坚持这条「」,只是:「过去的『线』较粗,现在是『丝线』,而且越来越隐蔽,甚至用『遥控』。」他说,现在的观众看画的水平较高,「线」可隐蔽一点,但作品与观众还得靠这条「线」来相通,他打趣地说:「这是引起观众共鸣的『电话线』,不过现在可用『流动电话』吧!」吴冠中生於一九一九年,一个传统向现代转变中,东方与西方融合中的年代。他一生的艺术路途,也在探索中西艺术的融合,他以油画比作陆路,水墨画比作水路,朝着自己的目标「水陆兼程」。在七十年代以前,吴冠中的油画作品较具象;七十年代起,他开始水墨画的创作,油画与水墨画互相影响。他的作品,也逐渐地从具象发展到半抽象。他认为油画并不足够表现中国的意境,传统手法又不能够表达现代的感情,因此,他认为中西绘画都要吸收过来,两种手法都要变。如是,他的水墨画带有西画的抽象性,油画带有国画的写意。吴冠中一生对艺术的坚执和迷恋,有如坚守着一种信仰。於十六岁那年,他放弃「工业救国」,违抗父命,投考杭州艺专,从此踏上漫长艰辛的艺术征途。五十年代,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於法国留学的吴冠中,因感到艺术只能在自己的土壤发芽,於是决心回国寻根。可是,在当时崇尚俄国画派的中国画坛,吴冠中的人物画被批判为丑化工农兵。因不愿违心作画,他从此改画风景画。在「文革」时期,吴冠中曾被禁止作画,其后被允许每星期作画一次。因乡下没有画具,就用当地的硬纸小黑板作画板,用农民拾粪的柳条筐作画箱,人们戏称他为「粪筐画家」,而一幅幅感情真挚、乡土气息浓郁的油画都是从这「粪筐」中诞生的。吴冠中说:「『感情的真』是我的信仰。」他一直坚持的是「艺术不讲假话」。他说:「科学是将自然的秘密揭露出来,艺术则是表达感情的秘密,艺术的可贵就在於它没有虚伪、赤裸裸地将感情表达出来,艺术家可以为这付出一切代价。」他认为,艺术家为了艺术的水平,他可以奉上生命,忘掉一切的利害。在历史上很多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如此。为了坚守其艺术上的「真理」,纵然他提出的「笔墨等於零」、「绘画的形式美」等理论,均曾引起很多争端,但他都自信地坦然以待。他坚定地说:「只要是真理,我不会放弃自己的观点,人家误会,什麽也好,我也不会让步。」吴冠中的画作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特色,对於一位画家的风格形成,他认为,风格不应故意创造出来:「风格不是自己造出来,造出来的都是假的。风格是你自己走自己的路,爬也好,走路也好,向着自己的目标去走,留来的脚印,就是风格。风格是你走在前面,留下来的背影。所以,我从来没考虑风格,只考虑真的感情。」从心作画,风格就自然流露。现在的吴冠中,一贯其坦率个性,只希望继续地追求艺术的真与诚,他说:「很多人成功之后就不敢说话,怕晚节不保。我不为明哲保身,不为名誉,只希望讲真话,正因为我年纪越大,没有利害的关系,更能说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