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的《二十四孝图》画枕

时间:2004-03-25文章作者:
中华民族历来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二十四孝图》便是封建社会教育子女孝敬长辈的典范事例,并成为封建礼教的范本。《二十四孝图》是根据儒家经典《孝经》而编创的一种儿童读物,它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解孝道,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甚广。《二十四孝》的故事雏形最早见于唐代话本《孝子传》,皆取材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因而感人至深,而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书中的人物截止到宋代,约成书于宋代晚期。道教佛教也都曾绘有《二十四孝图》,但内容和事例大同小异,因而在道观及佛教寺庙等公共场所广为绘制,几乎是家喻户晓。磁州窑作为民窑在传播民间文化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孝道是农村社会中重要的道德规范,而瓷枕又是家庭中必备的生活用具,所以在瓷枕上绘制《二十四孝图》可以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在磁州窑的瓷枕上有两件反映《二十四孝图》内容的绘画作品。一件为河南省鹤壁市鹤梅博物馆收藏的金代长方形枕,长31厘米,宽15厘米,高15厘米。采用宋三彩的装饰技法,它是用低温铅釉装饰的瓷器,经两次入窑烧造而成。器坯成型后入窑素烧,再根据画面的需要施黄、绿、褐等釉色,然后二次入窑烧成。此枕同时采用了印花、划花的技法,先印、划出画的轮廓,使画面形成凹凸状,然后施釉。外圈为绿色,内框留白,整体画面以绿色为主,形成白与绿的色彩反差。画枕右侧为奇石绿竹,孟宗一手扶着竹枝,一手以袖掩面,跪地涕哭,其诚心感动了天地,使身后的竹笋破土而出。“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见于《二十四孝图》第十七图。孟宗为三国江夏(湖北鄂城)人,字恭武,初为吴监池司马、豫章太守,官至司空。孟宗少年丧父,年迈的母亲在冬天患了重病。医生嘱咐说,用鲜竹笋做汤,可使病体痊愈。时值三九寒冬,哪里能有鲜竹笋呢。孟宗无计可施,只得跑到竹林中抱竹而泣,突然间冻土崩裂,长出数茎鲜嫩的竹笋,孟宗大喜,将竹笋采回家,烧成笋羹,食后,其母果然病愈复康。民间有诗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杆。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另一件为河北磁县私人收藏的金代长方形枕,长32厘米,宽15.7厘米,高14厘米,采用白地黑花的装饰技法,枕的前立面绘有开光,开光内绘有折枝花卉,后立面墨书一首诗词:“寒食少天色,春风多柳絮。倚楼心绪乱,不觉见栖鸦”。底部印有“张家造”窑戳款识,枕面用绳纹装饰边框,边框内作菱形开光,开光与边框之间为菊花纹。开光内绘有“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远处为三座高耸的山峰,中间的山峰最高,两侧的山则对称分布,类似于汉字中的“山”字形。画面中间是一条河流,两岸是为半掩的山石和萧条的树木。王祥盘坐在岸上,聚精会神地观看着水中游动的三条鲤鱼。画面空旷寂寥,衬托出王祥救母的心切和诚恳。“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见于《二十四孝图》第十八图。王祥,字休征,东汉末年人,为谏议大夫王吉的后代,王祥的祖父王仁,曾任青州刺史,其父王融虽有学问,却不肯入仕做官,在家中看守祖业。王祥早年丧母,王祥待继母朱氏如同生母,朱氏体弱多病,常年卧床不起,王祥奉亲至孝,随唤随到,有求必应。时值天寒地冻,继母想吃鲜鲤鱼。王祥冒着三九严寒,解衣卧于冰上,将冰融化后,鲤鱼跃出水面,然后捕鱼,急送往家中,继母食用后,大病痊愈,人们说这是王祥的孝心感动了天地。晋武帝即位后,拜王祥为太保之职。民间有诗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冰上,一片卧冰模”。《二十四孝图》的主旨是提倡尊老敬长的,但由于对某些不尽情理、不合事实的情节进行了过分的渲染,增添了迷信色彩。鲁迅先生曾写杂文对《二十四孝图》进行了分析批评:“对于父母,倒是极愿孝顺的……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一到‘卧冰求鲤’就有生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很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躺上去……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磁州窑偏偏选中这两则故事绘于枕面上,为孝道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反映出封建社会在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往往借助于迷信学说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