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艺批评变革与批评伦理问题

时间:2008-9-22 8:16:31文章作者:赖大仁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文艺批评的变革发展,从宏观上看也许可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一是上世纪80年代,在经过了新时期初的社会变革、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之后,在对外开放的时代条件下,兴起了文艺批评方法论的热潮,人们争相译介借鉴西方各种现代批评理论与批评方法,并在文艺批评实践中进行各种实验探索。一时批评理论与方法新潮迭起,出现了各种文艺批评新景观,从而彻底打破了以往僵化单一的政治化批评模式,带来了当代文艺批评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二是进入90年代后,市场经济改革带来社会进一步开放发展,经过文学主体性问题大讨论,人们的主体意识普遍觉醒和强化,由此带来了文艺批评观念的深刻变革。过去传统的文艺批评往往是社会化批评占主导地位,要求批评家作为社会代言人,站在某种社会公共立场进行认识评判,其主要功能是指导作家创作和读者阅读,以及引导当代文艺思潮。而90年代的文艺批评观念变革,则更为倡导个体主义批评、相对主义批评、多元主义批评等等,批评家更为追求文艺批评的独立性、自主性、个体性和主观性,更为注重表现个体自我对文艺的理解阐释,而不是简单化的社会评判;更愿意把文艺批评看成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确证方式,而未必祈望别人接受批评的指导。随着这种批评观念变革,当代文艺批评更呈现出开放多元的发展趋向。三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浪潮及其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日益深入的影响下,文艺批评的价值取向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当代文艺批评能否仅限于对文艺现象的说明阐释,是否还需要进行价值评判?应当站在什么样的价值立场、以什么样的价值尺度进行认识评判?对于当代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发展,面对解构与建构、核心与多元、市场消费与精神引领等现实问题,文艺批评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和担当怎样的价值引导责任?现实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当代文艺批评既是空前活跃、富于开拓创新精神的,但也是不无浮躁焦虑甚至是充满困惑的。总的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文艺批评自身的不断变革发展,有些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比如文艺批评的方法模式已不再单一,批评家究竟借鉴采用什么样的批评方法与批评话语,都已经不是问题,只要切合批评对象的特点和解读需要,能对文艺现象进行独到深刻的阐释评析,就是有效的批评方法。再如文艺批评的视角与言说方式也已不再受到局限,批评家是主要站在社会公共立场,偏重于社会化批评,还是基于主体自我的视角,偏重于个体化的阐释评论,也都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定位,只要能切入文艺实际说明问题富于启示意义,就能得到人们的欢迎。还有文艺批评的价值取向,在开放多元的时代条件下,即便有所倡导,也实际上不可能有什么强制规定,仍然取决于批评家的认识理解与主体选择。总之,当代文艺批评已经获得充分的自由解放,文艺批评的外部环境条件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当下文艺批评日益凸显出来的,我以为主要是文艺批评主体性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文艺批评伦理问题。所谓文艺批评伦理,是指批评主体从事文艺批评活动所持守的道德准则、职业操守与主体人格精神等等。提出文艺批评伦理问题的理由和根据也许在于:从文艺批评的本质特性来看,它是一种对文艺现象及其文艺作品进行认识阐释与价值评判的活动,这就决定了文艺批评本质上不是面向自我的自说自话,而是面向社会、面向他人的一种社会化活动。姑且不论社会化批评本来就需要站在社会公共立场言说评判,并力图对社会公众、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即便是所谓个体化批评,实际上也不可能完全是个人圈子里的自说自话,必然要关涉到对作家作品的评说和对读者社会的影响,因而脱离不了社会性。正如一切社会化活动如政治、经济、法律等都无不包含伦理关系(如经济伦理、政治伦理、法制伦理等)一样,文艺批评活动同样包含着一定的伦理道德关系,因此就必然带来批评伦理问题。在当今文艺批评状况纷纭复杂的情况下,批评伦理问题便更加凸显出来了。在我看来,当今文艺批评伦理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代文艺批评“何为”的问题。这不仅关乎对文艺批评价值功能的理解,更是一个批评伦理问题。如上所说,文艺批评的特质在于,它是对文艺现象及其文艺作品的认识阐释与价值评判活动,之所以需要这种阐释评判,是因为它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文艺的认识理解,使文艺活动本身成为更加自由自觉的活动,也使文艺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及其社会文明进步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具体的文艺批评活动中,通常需要面对这样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文艺批评具有很强的个体独立性,它需要批评家有自主自由的主体精神,有才识独具的学识修养,有异乎常人的专业眼光和敏锐的审美判断力,从而对文艺现象和作家作品有独到的认识见解与阐释评析,形成个性化的批评风格,显示出独特的评论价值;而另一方面,文艺批评又具有很强的社会公共性,它要面对所评论的对象即文艺家,要面对文艺作品的接受者即广大读者观众,批评家对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进行阐释分析与价值评判,必然要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从前一个方面而言,批评家固然可以把文艺批评作为自己批评个性、才情、智慧的自我表现,追求自我精神寄托、修身养性与价值实现;而从后一个方面来看,文艺批评就不能过于“为己”,即不能过于从自我出发,只为个人兴趣爱好精神寄托,或只为张扬个性露才扬己,而是有必要为他人和社会着想,考虑对文艺创作、读者接受以及社会文化价值导向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作用,具有基本的道义良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强调文艺批评的个体独立性及“自为”性,并不意味着可以不承担社会责任,这两个方面应当是有机统一的。然而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文艺批评把两者的关系扭曲了。如果说过去的社会化乃至政治化批评过于强化政治评判,只把文艺批评当阶级斗争思想斗争的工具,既排斥了文艺本身的丰富意义,也压抑了文艺批评的独立性,造成了文艺批评的普遍僵化,那么作为对这种现象的逆反,一个时期以来某些文艺批评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些人极力否认文艺批评的社会性,一味强调文艺批评的个体独立性和自为性,宣称“我所评论的只是我”,文艺批评不过是评论者的自我表现或智力游戏而已,与社会和他人无关。由此带来的则是当下文艺批评愈益偏重描述阐释而回避价值评判,愈益回避消解社会责任而向个人化、私语化的偏向发展。这显然是对文艺批评本质特性的扭曲,也是有悖于应有的批评伦理的。二是如何对待文艺批评对象的问题。创作者与评论者的关系,是文艺批评需要面对的基本伦理关系,也是历来容易引发矛盾争议的问题。从文艺批评伦理的意义而言,我以为最根本的是如何处理文艺批评的原则与宽容的关系。一方面,文艺批评的本质特性在于它是对文艺的认识评判活动,这样它就不能没有基本的原则立场,不能没有起码的价值观念,不能没有关于是非、善恶、美丑的评判标准,不能丧失价值评判的功能,不能放弃理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当今文艺创作充分开放多元容易引起价值迷乱的情况下,文艺批评更有责任坚守应有的原则立场,坚持社会普遍公认的价值准则,坚持用先进文化价值观引领文艺实践。对于那些挑战基本道德与审美准则,亵渎人性与艺术的极其低俗恶俗的现象,理应进行批判抵制,从而净化文艺环境。这是对文艺家和读者负责,也是对艺术和社会负责。而另一方面,在坚守基本价值立场的前提下,在艺术审美的意义上,则有必要倡导“文艺上的宽容”。文艺家的创作如同耕种“自己的园地”,往往依个人的修养、个性、才情而自由创造,这样才有文艺园地的丰富多彩。倘若拿了批评上的大道理去强迫统一,这样文艺就不能成为文艺了,所以宽容是文艺发达的必要条件。不过这种宽容,应是秉持批评家应有的审美理想与职业道德,基于对文艺事业的真诚热爱和最大善意,对文艺家的艺术独创与审美追求给予充分的理解尊重,以平等的对话交流和热情的鼓励引导,促进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这是一种理性的宽容,而不是庸俗的迎合与迁就。在对艺术和社会负责的立场上,宽容与原则也应当是有机统一的。然而从现实情况看,这种关系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鉴于对过去动辄上纲上线扣帽子打棍子式批评的畏惧与嫌弃,如今人们更希望批评的宽容。然而在一些人那里,一旦强调“宽容”,便似乎可以不要原则,可以不负责任地曲意逢迎和随波逐流,无原则底线地迎合迁就与退让放纵,这就将使文艺批评的价值丧失殆尽。而从另一方面看,如今有一种时尚叫“酷评”,貌似铁面无私,却仅凭个人意气和主观好恶,随意褒贬任意挞伐,让人感受到的只是某种偏执、蛮横与霸道,缺乏对批评对象的善意理解和理性宽容,这同样不是应有的批评道德,同样为人们所反感和鄙弃。三是如何对待文艺及其文艺批评自身的问题。批评家以文艺批评为职业,理所当然要求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活动有真诚的热爱和信念,这是起码的职业道德。历来影响深远的批评家如别林斯基、鲁迅等的文艺活动,都无不表现出对文艺事业的真诚热爱与崇高信念。这不只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而是出于对文艺的“人学”本性的深刻理解,把文艺事业与社会变革、民族进步、人民解放、人性健全发展等相关连,因此对文艺的真诚热爱与信念,也就是对社会进步及人的发展的真诚热爱与信念,这应当说是一种至高的职业伦理境界。然而正如有学者所说,随着当代文学不断走向世俗化和边缘化,过去经典文学所体现的文学价值和文学使命被逐渐消解和抛弃,在这种情形下,有必要重新强调对文学的热爱,这是从事文学事业最起码的前提。如果连对文学的热爱或热情都没有,那还有什么文学主体性可言?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深思。从我们当下的文艺现实来看,实际上也在走向世俗化和功利化,传统的文艺价值观逐渐被消解,对文艺的本真热爱与信念受到挑战。有些人对文艺批评看似颇为热衷,甚至称得上狂热,但这未必是出于本真意义上的热爱,未必为了追求文艺本身的价值,而往往是别有所图,或以评论做交易卖人情,或借批评自我炒作以猎取名利,这恰恰是违背批评伦理的。当代文艺批评主体性的建构,有必要落到文艺批评伦理,即文艺批评的职业操守、道德准则与人格精神的建构上来,从而推进整个文艺批评的价值重建,引领当代文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