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野洲:小瓶画馆中的文化肖像

时间:2005-1-21文章作者:陈燮君
甲申之年,著名国画家吴野洲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在吴先生离开我们远去六个年头的日子里,师生情谊有增无减,师生画展相继举办,缅怀文章留驻记忆,先生画集引起思念。“小瓶画馆”主人吴野洲先生成名很早,视傅抱石为挚友,与张大千、江寒汀、唐云等齐名,但他深入艺坛,淡出画事,“技艺精湛而不耀眼”。吴先生有过“昔日辉煌”,在江浙、上海等地开设的“小瓶画馆”、组织的“红梨金石书画社”和“白马画社”曾有过不小的社会影响。70多年中收弟子三千,桃李遍布,其中著名画家吴作人的胞兄吴树人、书法家任政、京剧名小生姜妙香等皆慕名拜吴为师,但他只念旧情,不提昔荣。吴先生画艺与时俱进,在八九十岁高龄时还在努力“变法”。他致力于绘画,人物、花鸟、山水、走兽、鱼虫、蔬果等无一不精,却更重生命价值、人生意义、人间真情、人文精神。在“小瓶画馆”中,已定格了清晰的文化肖像:这里是斗大的空间、偌大的文化现场,清茶一杯却精气弥漫,看似平淡又荡漾艺术锐意,品性高雅而不见故作高深。平时,吴先生并不讲太多的人生哲理,但他勤于作画,重于拓展,善于传承,贵于育人,在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充满坚毅、智慧、创新、幽默和人文情怀,他把绵延的人生岁月化成了一首长长的讴歌生命的哲理诗。吴野洲先生出生于1904年,字荻声,又字野舟,江苏吴江盛泽人。他少年时代读完私塾,负笈远走浙江桐乡,拜清代费派创始人费丹旭(名晓楼)的传人仲光勋为师,入室学画三载,研究宋元以来诸大家艺术个性,磨砺艺锋而养个性风貌。综观吴先生艺术屐痕,有费氏文脉、南田艺趣、石涛笔法、八大韵味,取法于传统而融入时代精神,独运于匠心而意欲超然象外,中年画风清逸雅致、形神兼备,晚年笔墨挺拔俊秀、飘逸豪放。他的作品广为流传,遍及日本、美国、法国、加拿大、巴西以及东南亚诸国,以其艺术感染力赢得画坛盛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解读“小瓶画馆”中的文化肖像,可从“画与品”、“画与理”、“画与诗”这三个思维落点始发。画与品,为其一。吴先生画画重品,深谙画品之义。吴冠中先生在《说逸品》一文中说到:“‘能品、精品、神品、逸品’,中国文人对绘画作品的最高评价是逸品……唯有逸品,超脱了客体,以主观感受为主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主观感受虽亦渊源于客体,但升华了的主观感受却是进入艺术殿堂的先锋。”吴野洲先生在绘画作品中出入于简繁,以简取胜;灵动于虚实,虚实相济;关注于形神,追求神似;求格于逸神,作画讲品。吴先生早年画法较工,中年趋于写意,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均得精、气、神、美。吴先生晚年“变法”,清石爽朗,草木简约,荷花率真,柳叶坦诚,以逸为品,出神入化。《紫藤双雀》的盘藤点紫、气韵畅达;《岁寒三友》的构图简洁、三友姿健;《春消息》的墨融季讯、花传春意;《梅鹤图》的红顶白鹤、冬景动春……吴先生的精心之作定格神逸。吴先生素重画品,更重人品;教画先重品,以人品入画品。与吴先生交往几十年,固然倾情于他的逸作神品、卓然技艺,然而对于他的人品更觉感人至深。画与理,为其二。吴先生长于笔墨,看重实践,精通艺理,总结画论,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历代画论引导创作实践。吴先生经常说到活动于北宋至南宋前半期的邓椿在《画继》卷九《论远》中说的“画只一法,传神而已”论:“画之为用大矣!盈天地之间者,万物悉皆含毫运思,曲尽其态,而所以能曲尽者,止一法耳。一者何也?曰:传神而已矣。”他在绘画作品中努力体现人物皆有神,传形需传神,曲尽其态者,传神一法也。他常提起《古画品录》,感悟到谢赫的“六法”论,首次完整地创设简明的绘画美学体系,即气韵生动,六法之先,气韵兼备,清远通达;骨法用笔,显筋见力,一点一拂,动笔皆奇;应物象形,悉心领悟,把握形态,巧变锋出;随类敷彩,尊重对象,体察色变,出彩入神;精心经营,布局位置,置陈布势,巧设结构;传移模写,承传前人,共享积累,重视源流。他的《莲花翠鸟》体现了“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之理,《秋声》意在“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实为难得之作。画与诗,为其三。吴先生十分推崇北宋苏轼的“诗画两融”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吴先生的画与诗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两融,交汇一体。吴先生年轻时曾投入柳亚子先生的挚友、著名诗词名家张然生门下,专习古典诗词与书法,持续两年,文思大进。以后作画,画有诗意;此后写诗,诗有画景,有时干脆画中题诗,以诗助画。学生们都记住吴先生的肺腑之言:“中国画追求诗情画意,表现意境。画家精于诗词书法,其画作才能透出书卷气,上品位。”他在《春光紫藤》中题诗:“满架珠藤春欲晚,双飞犹自话呢喃”;在《盛夏荷柳》中题诗:“雨打柳梢头着水,风翻荷叶背朝天”;在《菊竹秋赋》中题诗:“三径清风吹翠竹,一篱疏雨湿黄花”;在《冬日松梅》中题诗:“梅花妩媚松贞操,一样倾情绝色才”。春夏秋冬四时花鸟立轴因诗画合一而令画意达诗境,诗品映画品。他在《依样葫芦》中题诗:“葫芦腹大品行端,依样描来却不难,今日高悬人共赏,他年留以贮灵丹。”诗画相映,自勉励人,其“倡导提携后辈的忘我精神,并激励自己不断变法,再达艺术新境界”的高风亮节跃然于诗情画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