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荒唐变得不那么荒唐

时间:2013/10/20 16:46:22文章作者:林明杰

俞子才作品

  朋友命我为俞子才先生的画集作序,我竟不知深浅地应承了。但后来犹豫了很久,难以下笔。我没有见过俞子才先生,只零零落落见过他的一些画,从未深入研究过。说实话,我不太有兴趣去重复阐述这样一位已故知名画家的履历和分析其艺术技法。这些事,他的门生故旧比我胜任。

  我对那样一个画家所处的那样一个时代,更感兴趣。

  这么多年来,我参加过无数次画展开幕式,最无法入眼的还不是占了绝大多数的平庸之作,而是开幕典礼上,那些衣冠不整、举止粗俗的艺术家。衣着得体,礼数到位,气质不俗者不是没有,但实在不多。

  要说西方年轻人的叛逆精神向来强烈,但即使平时剃着朋克头,穿着鼻环,一副街头小霸王模样的年轻人,以及那些蓬头垢面、落拓不羁的穷艺术家,遇到重要礼节性场合,他们都会像孙悟空那样顿时变出另一副模样,西装革履、举止优雅起来。这就是其民族审美传统深入血脉的自然表现。

  我觉得,一场“文革”,令我们丧失最为惨烈的,不是物质方面的,而是断送了中华文明5000年积淀下来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高雅文化被荡涤和丑化,粗鄙文化一统天下。连从事美的事业的人,血液里美的基因也几乎革除殆尽。

  有观点认为,过多的传统包袱会妨碍中华民族汲取外来文化营养和创新的能力。对此,我是怀疑的。仅从老照片、老电影观之:“文革”前数十年间,国人穿着西服普遍得体美观。自从彻底反了传统以后,问题就出现了:纵然穿着浑身名牌西服依然“土豪”气十足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什么以前中国人能将西装穿得这么得体,这么有气质,甚至能设计出优雅、性感、自然的时髦旗袍?因为人类文明是能够沟通的,厚实的传统审美积淀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吸收外来新文化之精妙,进而化而融之。而当我们失去了自己的传统审美基础,去盲目地、丧失自我地套用外来文化,必然会闹出东施效颦、沐猴而冠的洋相来。

  反者道之动也,文化艺术的发展确实是需要“造反”的,但人类文明的“造反”必须建立在厚实的历史基础上。不是大拆迁,非要把老的摧毁殆尽才能建新的,而是要站在厚实的传统地基上发展出更新、更好的形态来。否则,无异于将人类文明打回蛮荒时代。

  但我们确实在那个荒唐年代以最大的激情、最一致的步调,干出了把自己打回蛮荒的事情,而且,成效卓著!以至于到了今天,我们还难以把西装穿出风度气质来;更没见过有谁设计出一种堪与当年海派时髦旗袍之韵味、个性和影响力媲美的新时装来;有的热心复古的当代儒虫,则将汉服、唐装倒腾出寿衣的效果,还喜滋滋地穿戴着到处弘扬。这都是审美缺失后的乱相。

  然而,正是那个荒唐的时代,体现了俞子才的作用。

  俞子才是追随大画家吴湖帆的门生之一。他并非那种个性张扬的开派艺术家,而是属于传承型、改良型的艺术家。一般来说,开创型的艺术家更值得艺术史关注。

  但在中国美术史上,就是那个“特殊年代”,使得传承型的艺术家尤为可贵。在那个打倒“四旧”的时代,他传承着古意;在那个斯文扫地的时代,他勉力延续着优雅;在那个将艺术简化为“红光亮”的时代,他在夹缝中试图将优雅的传统笔墨与那个时代政治属性的创作要求融合起来。他的画笔试图让荒唐变得不那么荒唐,让粗野蛮横变得有些修养和温情。

  这就是以俞子才等为代表的那一批老艺术家为中华民族文脉的延续,所作的最大贡献。